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22:58:23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p>这节课是我在2009年8月给七年级新生上的,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教学内容是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美,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br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p><p>《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写的一首诗,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p><p>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诵读课文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作者感情内涵的一个过程,可在实际操作中,朗诵的时间安排过少,形势过于单一,显得朗诵时情绪不高,这是一个失误。<br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p><p>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诵读训练,二是体会诗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主人,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格局。从第一课开始,就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着这些新生自主探究性阅读。</p><p>“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配合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我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朗诵课文。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的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可模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另外,在教学中这个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朗读,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学生立刻顿悟准确地说出诗歌内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应当在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对内容有理解有感悟。</p><p>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对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融入一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p><p>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p><p>本课在整体上的教学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的呈现,学生非常直观地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本课的知识体系,并且很好地掌握了本课书的思想内涵。</p><p>【附录一:修改前的教案】</p><p>讲课人:范月</p><p>讲课时间:2009年8月<br /><br />课题:《在上的那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br /><br />学习目标:</p><p>1、知识能力:</p><p>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br /><br />2、方法过程:</p><p>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br /><br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br /><br />教学环节:</p><p>1、导入新课,明确主题。</p><p>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p><p>3、初设问题,探究讨论。</p><p>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p><p>5、结合自身,领悟哲理。<br /><br />教学准备:课件,熟读。</p><p>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知识树:</p><p>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话题</p><p>快速翻阅一下,看看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什么?</p><p>2、导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p><p>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三、初设问题 1、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p><p>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p><p>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p><p>(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p><p>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p><p>⑴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p><p>⑵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p><p>⑶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p><p>⑷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p><p>⑸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p><p>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p><p>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p><p>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p><p>五、领悟哲理<br />出示完整知识树。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p><p>山 海</p><p>困难 理想境界</p><p><br />【附录二:修改后的教案】</p><p>讲课人:范月</p><p>讲课时间:2009年8月<br /><br />课题:《在上的那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br /><br />学习目标:</p><p>1、知识能力:</p><p>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br /><br />2、方法过程:</p><p>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3、情感态度价值观:</p><p>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br /><br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br /><br />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整体建构。<br /><br />教学环节:</p><p>1、导入新课,明确主题。</p><p>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p><p>3、初设问题,探究讨论。</p><p>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p><p>5、结合自身,领悟哲理。<br /><br />教学准备:课件,熟读。</p><p>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知识树:</p><p>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话题</p><p>快速翻阅一下,看看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什么?</p><p>2、导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p><p>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p><p>教师课件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p><p>三、初设问题 1、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p><p>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p><p>课件播放音乐,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以加深印象,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p><p>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p><p>(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p><p>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p><p>⑴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p><p>⑵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p><p>⑶“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p><p>⑷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p><p>⑸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p><p>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p><p>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p><p>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p><p>五、领悟哲理<br />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或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p><p>出示完整知识树。</p><p>谈自己的经历、感受。<br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p><p>山 海</p><p>困难 理想境界</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