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题目及答案2023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目
<p>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strong>中考古诗词题目及答案2023</strong>,以供大家阅读参考。</p><p><strong>(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其后题目。</strong></p><p>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p><p>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p><p>1. 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p><p>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p><p>2.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p><p>(江西省中考试题)</p><p><strong>(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1、2题。</strong></p><p>【双调】清江引·秋怀</p><p>张可久</p><p>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p><p>1.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p><p>2. 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p><p>(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p><p><strong>(三)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答题。</strong></p><p>清平乐·村居</p><p>辛弃疾</p><p>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p><p>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p><p>1. 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p><p>2. 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p><p>(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四)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strong></p><p>黄鹤楼</p><p>崔颢</p><p>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p><p>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p><p>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p><p>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p><p>(广西柳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strong></p><p>登岳阳楼(其一)</p><p>陈与义</p><p>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p><p>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p><p>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p><p>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p><p>1.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融于一体。</p><p>2.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p><p>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p><p>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p><p>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p><p>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p><p>(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p><p><strong>(六)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strong></p><p>观书有感</p><p>朱熹</p><p>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1. 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p><p>2.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p><p>(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p><p><strong>(七)阅读古诗词,回答1、2题。</strong></p><p>西江月</p><p>辛弃疾</p><p>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p><p>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p><p>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p><p>1. 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p><p>2. 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p><p>(湖北仙桃等市中考试题)</p><p><strong>(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strong></p><p>春 望</p><p>杜甫</p><p>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p><p>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p><p>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p><p>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p><p>2.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p><p>(山东滨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strong></p><p>汉江临泛</p><p>王维</p><p>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p><p>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p><p>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p><p>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p><p>1. 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p><p>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p><p>(山东潍坊市中考试题)</p><p><strong>(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strong></p><p>新 柳</p><p>杨万里</p><p>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p><p>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p><p>1. 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p><p>2. “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p><p>(山东德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十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strong></p><p>除夜</p><p>高适</p><p>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p><p>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p><p>【注释】除夜:除夕之夜。</p><p>1. 第一句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p><p>2.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p><p>(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strong></p><p>城 南</p><p>曾巩</p><p>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p><p>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p><p>【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p><p>1.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p><p>2. 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p><p>(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p><p><strong>参考答案:</strong></p><p>(一) 1.A</p><p>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分析示例: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高下。</p><p>(二) 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p><p>2.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气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p><p>(三) 1.“卧”字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答出“天真”“活泼”“顽皮”任意两词即可)</p><p>2.第一问: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意思基本相同即) 第二问: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答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即可)</p><p>(四) 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p><p>(五) 1.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p><p>2.A(“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p><p>(六) 1.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p><p>2.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p><p>(七) 1.夏夜(同时扣住“夏”和“夜”两个元素即可) 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然自得)</p><p>2.(1)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2)词人(作者)与同伴;(3)夜行人;(4)蛙儿们</p><p>(八) 1.忧国伤时</p><p>2.示例一: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示例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感到惊心。</p><p>(九)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p><p>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p><p>(十) 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p><p>2.“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p><p>(十一) 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p><p>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p><p>(十二)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p><p>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