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21:06:49

求谏阅读答案最新2023 求谏原文及翻译

<p>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 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文言文阅读:<strong>求谏阅读答案最新2023</strong>,希望大家喜欢。</p><p><strong>求谏</strong></p><p>吴兢</p><p>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p><p>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p><p>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p><p>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p><p>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p><p>(《贞观政要》)</p><p><strong>(1)</strong>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p><p>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p><p>B.寻亦诛死寻:不久</p><p>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p><p>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p><p><strong>(2)</strong>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p><p>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p><p>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p><p>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p><p>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p><p><strong>(3)</strong>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p><p>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p><p>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p><p>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p><p>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p><p>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p><p>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p><p><strong>(4)</strong>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p><p>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p><p>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②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p><p>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③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p><p>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strong>答案:</strong></p><p>1.C; 2.D; 3.A;</p><p><strong>解析:</strong></p><p>(1)写文章</p><p>(2)者:代词,代“……的人”;A代词,他们的/假如,如果;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如果或但是/表因果关系,因而</p><p>(3)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王珪之语</p><p>(4)①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相、匡、直言鲠议,致”各1分)</p><p>②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纵、合、以为,忤”各1分)</p><p>③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谏正、中、鉴,见”各1分)</p><p><strong>参考译文:</strong></p><p>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p><p>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治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大宗称赞王珪的话对。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p><p>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p><p>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天意,下为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一定会畏惧触犯龙鳞。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p><p>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从这说来,国君必须得到辅佐、规谏的臣子,指出他的过失。一天之中,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去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勉励他们。</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谏阅读答案最新2023 求谏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