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守边原文翻译 李牧守边文言文阅读答案
<p>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将士,属于四大将之首,李牧守边篇文章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关于李牧守边文言文阅读。</p><p>李牧守边</p><p>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③,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p><p>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p><p>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④五万人,彀者⑤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p><p>(选自《史记》)</p><p>(注释)①代雁门: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②莫府:同“幕府”,指将帅出征时的住所。③收保:把人马物资收拾起来退入堡垒中固守。④百金之士:获得百金之赏的勇士⑤觳者:善于射箭的人⑥襜褴:补足名。后文的“东胡”、“林胡”都是部族名。</p><p>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p><p>(1)日击数牛飨士(______________) (2)厚遇战士(______________)</p><p>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p><p>(1)赵王让李牧( )</p><p>A.谦让 B.躲开 C.责备 D.拒绝</p><p>(2)王必用臣( )</p><p>A.一定会 B.如果 C.坚决做到 D.必然</p><p>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p><p>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p><p>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因其固然</p><p>C.李牧如故 纵一苇之所如</p><p>D.其后十余岁 吾其还也</p><p>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相同的一项是( )。</p><p>A.异乎三子者之撰。</p><p>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p>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p><p>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国也。</p><p>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p><p>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p><p>21.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李牧的形象的。</p><h3><strong>李牧守边阅读答案</strong></h3><p>16. 犒赏 优厚地对待</p><p>17.(1)C (2)B</p><p>18.A</p><p>19.D</p><p>20.守边的士兵每天得到奖赏却无用武之地,都希望与匈奴交战。</p><p>21.直接描写李牧打仗时“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使用“兵不厌诈”的谋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p><p>侧面描写,用“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来表现李牧对于匈奴的震慑力极大,侧面写出了李牧善战有谋略的形象。</p><p>【分析】</p><p>16.</p><p>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p><p>(1)句意: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飨,犒赏。可以根据“旦日飨士卒”推断出。</p><p>(2)句意:对战士待遇优厚。厚遇,厚,优厚;遇,对待。优厚地对待。可以根据“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推测出。</p><p>17.</p><p>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p><p>(1)句意:秦王责备李牧。让,责备。</p><p>故选C。</p><p>(2)句意:大王如果任用我。必,表示假设,如果。可以根据“大王必欲急臣”推测出。</p><p>故选B。</p><p>18.</p><p>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p><p>A.以,动词,认为。</p><p>B.固,动词,坚持;副词,本来。</p><p>C.如,副词,像……;动词,到,去。</p><p>D.其,代词,那;副词,表商量语气。</p><p>19.</p><p>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p><p>例句:判断句。句意: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p><p>A.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与三子者之撰异。句意: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p><p>B.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p><p>C.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句意: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大王您不要以老百姓说您吝啬感到奇怪 。</p><p>D.判断句。句意: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p><p>故选D。</p><p>20.</p><p>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p><p>关键字词:边士,守边的士兵;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不用,无用武之地;“皆愿一战”省略“与之”。</p><p>21.</p><p>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p><p>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描写又分为: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等。</p><p>如“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是语言描写,表现李牧戍守边疆的策略;“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表现李牧坚持己见。</p><p>“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直接描写李牧的作战策略,写其军事才能。</p><p>“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通过作战结果和匈奴对待李牧的态度侧面衬托李牧对于匈奴的震慑力极大,侧面写出了李牧善战有谋略的形象。</p><h3><strong>李牧守边文言文翻译:</strong></h3><p>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p><p>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p><p>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褴(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