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的阅读附答案
<p>内容简介:作者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2023年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运动。2023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捅马蜂窝阅读附答案,供大家参考。</p><p>1是从“好奇”一“逆反”一“愧疚”的心理变化过程。</p><p>2、新认识: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我”敬重它,也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p><p>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p><p>3、答: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p><p>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p><p>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我”捅了马蜂窝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p><p>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p><p>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p><p>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p><p>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妹妹____和马蜂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p><p>7、文中加“”线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理解其运用的妙处。</p><p>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p><p>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p><p>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p><p>参考答案:</p><p>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p><p>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后悔捅马蜂窝</p><p>3.比喻若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p><p>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p><p>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p><p>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怕蜂进屋、关门逃跑;拼死复仇的气势。</p><p>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窝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p><p>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p><p>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p><p>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