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分数的人 阅读附答案
<p>讨分数的人</p><p>徐慧芬</p><p>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p><p>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p><p>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p><p>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p><p>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p><p>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p><p>“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p><p>“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p><p>“啊,我表扬过你?”</p><p>“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p><p>“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p><p>“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p><p>“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p><p>“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p><p>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p><p>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p><p>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p><p>多年以后……</p><p>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p><p>“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p><p>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p><p>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p><p>“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p><p>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p><p>“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p><p>“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p><p>“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p><p>“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p><p>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p><p>(选自《青年博览》2023年第9期)</p><p>1、文章以“讨分数的人”为题,新颖别致,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p><p>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p><p>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p><p>4、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p><p><strong>参考答案:</strong></p><p>1、(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交代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3)作全文线索。</p><p>2、作为美术老师的“我”,满足了一个男生讨分数的要求,无意中竟成就了他,使他学有所成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p><p>3、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进来”、“关上”、“摊开”等一系列动词和“小心翼翼”这一表现神态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因有求于人而小心礼貌的学生形象。</p><p>4、(1)“我”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在看到这个学生因为成绩差被打后惨状,“我”改变了主意,决定让他补考一次,并满足了他讨分数的愿望。(2)“我”是一个善于赏识发现别人优点的人。通过学生的作业或行为,“我”能掌握他们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