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27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模板优质

<p>通过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自己要学会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过程,提高归纳能力,并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strong>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strong>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p><h3>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h3><p>教学目标</p><p>1、知识与技能:</p><p>(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意义;</p><p>(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p><p>2、过程与方法:</p><p>(1)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2)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类比和化归思想。</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p><p>(2)学生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直观美和简洁美。</p><p>2学情分析</p><p>本节讨论的对象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组成成员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础上发展的新概念;从组成形式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第八章学习的方程组有类似之处,都是同时满足几个数量关系,所求的都是集合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或几个方程的公共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前面的基础,让学生借助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学习新知识。</p><p>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的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学习,是今后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影响。</p><p>3重点难点</p><p>1、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认识及其解法。</p><p>2、教学难点: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认识及确定。</p><p>3、教学关键: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p><p>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温故知新</p><p>教师提问:</p><p>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p><p>2、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p><p>3、如何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p><p>针对性练习:</p><p>(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为本节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对解不等式中的相关要点加以强调:①解不等式中,系数化为1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要改变;②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的选择;③要正确理解利用数轴表示出来的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p><p>活动2【讲授】创设问题情景,探索新知</p><p>1、问题(课本第127页):用每分钟可抽30 t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p><p>超过1 200 t而不足1 500 t,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时间的范围是什么?</p><p>(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即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p><p>2、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积存的污水”需同时满足的两个不等关系:</p><p>超过1 200 t和不足1 500 t。</p><p>3、问题1: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两个不等关系?</p><p>1)引导学生一起把这个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p><p>满足一个不等关系我们可列一个不等式,满足两个不等关系可以列出两个不等式。</p><p>设用x min将污水抽完,则x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不等式:</p><p>30x>2023, ①</p><p>30x<2023 ②</p><p>2)教师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p><p>由于未知数x需同时满足上述两个不等式,那么类似于方程组,我们把这样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p><p>(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同时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来类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渗透类比和化归思想。)</p><p>4、问题2: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既满足不等式①同时又满足不等式②的x的可取值范围?</p><p>1)教师分析: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说,组成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p><p>运用前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我们就能直接求出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p><p>2)得到解不等式组的第一个步骤:分别直接求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学生自行求解:</p><p>由不等式①,解得x>40</p><p>由不等式②,解得x<50</p><p>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容易得到:在这两个解集中,由于未知数x既要满足x>40,也要同时满足x<50,因此x>40和x<50这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中x可以取值的范围。</p><p>(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不等式组的解集及其解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p><p>5、问题3:如何求得这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p><p>学生活动:将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同一条数轴上分别表示出来。</p><p>(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可利用数轴的直观性帮助我们寻找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p><p>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三种不同形式表示这两个解集,帮助学生求得这个公共部分。</p><p>(设计意图:结合介绍利用数轴确定公共部分的三种不同形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p><p>形式一:用两种不同颜色表示这两个解集</p><p>1)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取值验证,自主得出结论。</p><p>(1)这两种颜色把数轴分成几个部分?</p><p>(2)每一个部分分别表示哪些数?</p><p>(3) 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这几个部分中各取2~3个数,分别代入两个不等式中,同时思考:哪部分的数既满足不等式①同时又满足不等式②?</p><p>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这3个问题的正确答案。</p><p>3)得出结论:</p><p>只有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才既满足不等式①又同时满足不等式②。因此,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就是我们要找的x的可取值范围。</p><p>4)教师提问:两个不等式解集的界点:即实数40、50所在的点是否落在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验证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两个界点没有落在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p><p>(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利用不同颜色的直观性,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找出不等式①和不等式②解集的公共部分。)</p><p>形式二:利用画斜线的方式:用两种不同方向的斜线分别画出x>40和x<50这两个部分的解集。</p><p>类似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图中两种不同方向斜线重叠的部分,从而得出结论。</p><p>形式三:结合课本,利用两条横线都经过的部分来确定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p><p>(设计意图:介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鲜明、直观地体会:x的可取值范围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p><p>6、问题4:如何表示这个可取值范围?</p><p>教师分析:在数轴上,未知数x落在实数40和50之间。而我们知道,数轴上的实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因此,我们可将这三个数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出来,再用小于号依次进行连接,记为2023且x<50。</p><p>7、小结并解决课本问题:原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为40</p><p>(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完成了实际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个研究过程,让学生进行感悟、归纳、领会知识的真谛。)</p><p>8、同时,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教师再次进行归纳:</p><p>在数轴上,若在40</p><p>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p><p>9、结合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p><p>(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p><p>(2)把这些解集分别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p><p>(3)确定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p><p>(4)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p><p>(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的系统化。)</p><p>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模板优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更多最新优秀资讯请继续关注优学网站!</p><p>【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模板优质】相关推荐文章:</p><p>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教案获奖(精选2篇)</p><p>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p><p>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等奖</p><p>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p><p>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p><p>沁园春长沙教案2023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案</p><p>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模板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