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生命之舟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
<p>本文通过报道2023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strong>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生命之舟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strong>,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strong>一、 教学目标:</strong></p><p>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p><p>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p><p><strong>二、 教学重点、难点:</strong></p><p>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p><p>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p><p>3、了解2023年历史背景。</p><p><strong>三、教学课时:</strong></p><p>一课时</p><p>一、导入:</p><p>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 2023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2023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p><p>背景介绍:</p><p>2023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p><p>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p><p>1、 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p><p>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p><p>(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p><p>释疑:</p><p>第一题:</p><p>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p><p>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p><p>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p><p>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p><p>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p><p>第二题:</p><p>2023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p><p>三、 分析课文:</p><p>一)、分角色朗读课文</p><p>(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p><p>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p><p>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p><p>时间:2023年8月1日晚8:20</p><p>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p><p>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p><p>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p><p>_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p><p>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p><p>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p><p>——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p><p>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p><p>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p><p>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p><p>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p><p>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p><p>(1)搜寻 绕过 穿梭</p><p>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p><p>(2)迂回 冲去 转舵</p><p>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p><p>(3)抗争 靠拢 肆虐</p><p>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p><p>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p><p>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p><p>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p><p>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2023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p><p>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p><p>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2023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p><p>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p><p>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p><p>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p><p>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p><p>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2023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p><p>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p><p>我们会永远记住2023</p><p><strong>《生命之舟》教学反思</strong></p><p>我在导入新课时,选取了《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曲,因为担心学生不会唱,造成课堂混乱,结果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在跟唱。我其实应该课前在学生中调查,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歌曲。后来几个班,工干脆作了调整,先让课代表布置任务,收集与合作有关的歌曲,选同学们都会唱的歌曲,提前唱几遍,后来我发现学生唱得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两首歌曲,感觉效果非常好。</p><p>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我在集体备课后作了调,整个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十一个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效率高,在总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析为什么有些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学生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p><p>第二部分教学正赶上我生病期间,为不耽误教学内容,我临时指定一批学生,提前研读教材,提前备课,课堂上充分展示,虽是初次尝试,感觉效果不错。</p><p>在《合作宝典》这一框,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两框内容,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好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合作,怎样的合作方能创造双赢高效呢?你有哪些与人合作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结合事例分析,自编自导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p><p>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给学生,但我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手脚,有时候存在话语霸权,自主学习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