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最新
<p>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下面小编带来<strong>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最新</strong>,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起来看看吧。</p><p>【<strong>学习目标</strong>】</p><p>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穿”“及”“国人”“闻”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p><p>2.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谈谈对“以讹传讹”的看法。</p><p>【<strong>教学流程</strong>】</p><p>一、导入</p><p>大家来猜猜“以讹传讹”这个成语的意思吧。它的意思是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125页,我们今天来学习《穿井得一人》。</p><p>图片</p><p>二、整体感知</p><p>(一)朗读课文,疏通字音</p><p>1.请大家自由朗读两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关注课下注释中的拼音</p><p>2.挑选一人朗读课文(评价学生,字正腔圆,没有错读、漏读、回读的问题)</p><p>(教师强调“溉”、“汲”的读音)</p><p>3.教师范读(出示节奏)</p><p>4.男生朗读,女生朗读/小组赛读</p><p>3.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p><p>(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p><p>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合作疏通课文大意。(5分钟)</p><p>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p><p>(预设: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p><p>(三)理清文章结构,复述文章内容</p><p>1.这篇文章的结构跟《狼》的结构有些相似,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主旨句是什么?</p><p>有叙述,有议论。所以根据记叙和议论可以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p><p>主旨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p><p>2.借助“以讹传讹”理清文章情节。</p><p>三、深入研读</p><p>1.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呢?</p><p>预设:①丁氏本身没有表达清楚</p><p>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p><p>③国人道之(国人热衷于传播、议论这种离奇的传闻)</p><p>2.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p><p>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它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丁氏没有把话说清楚而导致谣言四起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p><p>预设:①不要胡乱传播小道消息 ②对于没有核实的消息,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p><p>丁氏:说话要说清楚,防止歧义</p><p>国人: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p><p>宋君:对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p><p>孔子曾言:“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其实就是对这则故事的完美总结。</p><p>图片</p><p>四、总结升华</p><p>1.出示“以讹传讹”的新闻报道,请同学们谈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信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p><p>五、总结规律</p><p>寓言这一文学体裁,都是通过具有比喻意义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我们以后再读寓言故事的时候呢,要透过故事看到事实的本质,理解作者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我们学习寓言的方法,这四篇文章都是寓言,那么我们再学其他三篇的时候,大家要把这个方法用好。其实这一方法也可以用在咱们的写作中,如果你能够在描述一件事情后,加上自己的感悟或启发,那么你的作文内涵就有了深度,而不是仅仅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毫无内涵。</p><p>六、课堂检测</p><p>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运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方法去预习《杞人忧天》,看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