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1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最新

<p>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小编带来<strong>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最新</strong>,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p><strong>《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strong></p><p>一、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p><p>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p><p>二、教学重难点</p><p>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p><p>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p><p>三、教学过程</p><p>(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p><p>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p><p>(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p><p>1、介绍作者</p><p>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p><p>2、解题</p><p>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p><p>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p><p>4、教师带领学习</p><p>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p><p>(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p><p>(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p><p>(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p><p>(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p><p>(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p><p>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p><p>(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p><p>(2)学生汇报诗意。</p><p>(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p><p>(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p><p>5、总结</p><p>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p><p>6、布置作业</p><p>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p><p>7、板书设计</p><p><strong>《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strong></p><p>教材分析:</p><p>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p><p>《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p><p>《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2023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p>教学目标:</p><p>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p><p>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p><p>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p><p>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p><p>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p><p>教学过程:</p><p>一、活力导入</p><p>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p><p>(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p><p>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p><p>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p><p>二、自主探究</p><p>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p><p>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p><p>苏轼(2023)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p><p>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p><p>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优学,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p><p>三、合作交流</p><p>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p><p>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p><p>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p><p>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p><p>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p><p>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p><p>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原因了快来说说!</p><p>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p><p>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p><p>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p><p>四、拓展阅读。</p><p>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p><p>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p><p>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p><p>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p><p>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p><p>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p><p>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p><p>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p><p>9、教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p><p>初入庐山</p><p>苏轼</p><p>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p><p>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p><p>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p><p>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p><p>苏轼</p><p>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p><p>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p><p>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教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p><p>教学反思:</p><p>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难以把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晰,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二、知作者(包括必须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p><p>拓展阅读:课文赏析</p><p>此诗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p><p>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p><p>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给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必须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p><p>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贴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所以,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p><p>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齐,互为因果,诗的形象所以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p><p>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构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p><p><strong>《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strong></p><p>教学目标:</p><p>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p><p>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p><p>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p><p>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p><p>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p><p>教学重点、难点:</p><p>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p><p>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p><p>教学课时:</p><p>1课时</p><p>教学准备:</p><p>多媒体教学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p><p>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p><p>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p><p>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p><p>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p><p>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p><p>题:书写。</p><p>西林:在江西庐山后。</p><p>壁:墙壁。</p><p>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p><p>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p><p>1、教师泛读。</p><p>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p><p>3、指名读诗,正音。</p><p>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p><p>(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p><p>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p><p>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p><p>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p><p>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p><p>高:云雾缭绕</p><p>低:高耸入云</p><p>(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p><p>(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p><p>(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p><p>(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p><p>(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p><p>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p><p>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p><p>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p><p>四、总结</p><p>《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p><p>五、作业</p><p>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p><p>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p><p>教学总结</p><p>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p><p>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p><p><strong>《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strong></p><p>课型:新授课</p><p>课时:1课时</p><p>教学目标:</p><p>1、知识与本事目标</p><p>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p><p>2、过程与方法目标</p><p>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p><p>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p><p>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p><p>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p><p>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p><p>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p><p>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p><p>二、解诗题,知作者</p><p>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p><p>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p><p>三、读准音,体韵味</p><p>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p><p>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p><p>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p><p>4.指明学生范读;</p><p>5.全班齐读古诗。</p><p>四、抓字眼,明诗意</p><p>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p><p>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p><p>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p><p>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p><p>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p><p>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p><p>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p><p>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p><p>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p>五、诵诗歌,悟诗理</p><p>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p><p>(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p><p>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p><p>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p><p>七、布置作业</p><p>背诵诗歌。</p><p><strong>《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strong></p><p>教学目标:</p><p>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p><p>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p><p>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p><p>教学重点、难点:</p><p>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p><p>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活力导入</p><p>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p><p>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p><p>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p><p>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p><p>二、学习古诗,说诗意</p><p>1、师范读</p><p>2、学生练读</p><p>3、诗纠正读音</p><p>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p><p>横看:从正面看</p><p>不识:看不清</p><p>真面目:全貌</p><p>缘:因为</p><p>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p><p>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p><p>三、诵读体会</p><p>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p><p>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p><p>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p><p>全班讨论交流汇报</p><p>四、巩固应用</p><p>1、练习背诵古诗</p><p>2、默写古诗</p><p>五、总结学法:</p><p>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p><p>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p><p>板书设计</p><p>题西林壁</p><p>(宋)苏轼</p><p>横―岭侧―岭</p><p>远近高低―各不一样</p><p>不识―真面目</p><p>只缘―此山中</p><p>当局者迷,旁观者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