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最新 三峡教学设计两课时
<p>《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strong>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最新</strong>,供大家阅读参考。</p><h3>教学目标:</h3><p>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p><p>2.理解文意。</p><p>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p><p>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p><h3>教学重点:</h3><p>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p><p>2.理解文意。</p><p>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p><h3>教学难点:</h3><p>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p><h3>课时安排:</h3><p>两课时</p><h3>教学过程:</h3><p><strong>第一课时</strong></p><p>一、导入</p><p>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p><p>早发白帝城</p><p>李白</p><p>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p><p>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p><p>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p><p>二、介绍三峡:</p><p>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p><p>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p><p>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p><p>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p><p>三、走近作者</p><p>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p><p>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p><p>《水经注》是给《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2023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p><p>2.教师点明《水经》、《水经注》与《水经疏》三者之间的关系。</p><p>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p><p>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p><p>2.教师明确读音。</p><p>3.自由朗读。</p><p>4.分组齐读。</p><p>五、再读课文,理顺文章大意。</p><p>(一)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p><p>(A)三个标准:“信、达、雅”</p><p>“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p><p>“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p><p>“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p><p>(B)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p><p>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p><p>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p><p>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p><p>(C)五个步骤:审、切、连、验、誊</p><p>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p><p>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p><p>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p><p>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p><p>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p><p>(D)具体方法:</p><p>1、留</p><p>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不必翻译。</p><p>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这里除了“春、谪守”之外,都要保留。</p><p>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p><p>2、删</p><p>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p><p>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p><p>②“夫战,勇气也。”--“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曹刿论战》)</p><p>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p><p>3、补</p><p>(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p><p>(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p><p>(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p><p>(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p><p>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p><p>②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p><p>③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p><p>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口技》)</p><p>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阿房宫赋》)</p><p>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曹刿论战》)</p><p>4、换</p><p>(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p><p>1)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上有瑕疵,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p><p>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p><p>5、调</p><p>(调整法)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p><p>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p><p>②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p><p>③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从扬州回家。</p><p>6、变</p><p>"变",就是变通。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另外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见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p><p>①波澜不惊--(湖面)风平浪静。</p><p>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p><p>(二)按照这“六法”,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资料独立疏通文意。</p><p>六、作业</p><p>独立思考,翻译全文。</p><p><strong>第二课时</strong></p><p>一、导入</p><p>复习文学常识导入。</p><p>二、检测作业完成情况</p><p>1.交流翻译心得。</p><p>2.小组内提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难点,合作交流。</p><p>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p><p>参考:</p><p>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p><p>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p><p>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p><p>明确:</p><p>三峡的山、水。</p><p>两个。</p><p>一层:三峡的山。</p><p>二层:三峡的水。</p><p>2.第二个大层次又分成哪几个小层次?</p><p>明确:</p><p>夏季的三峡。</p><p>春冬的三峡。</p><p>秋季的三峡。</p><p>四、研读第一层次:三峡的山</p><p>1.作者集中写三峡的山的是哪一段?</p><p>明确:第一段</p><p>2.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p><p>明确:山高岭连,峡窄水长</p><p>3.作者是如何体现三峡山的特点的?</p><p>明确: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来写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再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势高大狭窄的特点。</p><p>4.本文是为《水经》作注,应该重点在写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才开始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p><p>明确:因为山势造就水势,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了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p><p>五、研读第二层次:三峡的水</p><p>研读:夏季的三峡</p><p>1.夏季的水具有什么特点?</p><p>明确:水涨流急,交通阻断。</p><p>2.在写夏季三峡水是,作者运用哪些方法去体现三峡特点?</p><p>明确:</p><p>(1)王命急宣--侧面体现</p><p>(2)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对比。</p><p>六、作业</p><p>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p><p>2.搜集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