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04

七年级语文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一等奖

<p>《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七年级语文回延安教案设计</strong>,希望大家喜欢。</p><p><strong>一、教学重点</strong></p><p>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p><p><strong>二、教学难点</strong></p><p>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p><p><strong>三、教学过程:</strong></p><p>【<strong>预习检查</strong>】</p><p>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p><p>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p><p>【<strong>目标展示</strong>】</p><p>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p><p>【<strong>新知研习</strong>】</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p><p>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p><p>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p><p>2.走近作者</p><p>贺敬之(2023-)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2023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2023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p><p>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p><p>诗人说:“2023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p><p>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p><p>4.整体分析诗歌</p><p>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p><p>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p><p>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p><p>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p><p>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p><p>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p><p>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p><p>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p><p>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p><p>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p><p><strong>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strong></p><p>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p><p>1. 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p><p>2. 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p><p>3. 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p><p>4. “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p><p>5. 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p><p>6. 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p><p>7. 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p><p>8.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p><p>采用“信天游”格式</p><p>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p><p>夸张手法的运用</p><p>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p><p><strong>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strong></p><p>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p><p>【归纳总结】</p><p>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p><p>【巩固拓展】</p><p>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p><p>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p><p>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p><p>【预习指导】</p><p>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p><p>2.熟读《再别康桥》</p><p><strong>五、板书设计</strong></p><p>回延安</p><p>贺敬之</p><p>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p><p>写作特点:</p><p>1.“信天游”</p><p>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p><p>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p><p>3.夸张手法的运用</p><p>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年级语文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