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03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p>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智谋”诸葛亮的聪明机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strong>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strong>,供大家参考。</p><h3>教学目标</h3><p>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p><p>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p><p>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p><p>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p><h3>教学重点</h3><p>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p><p>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p><p>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p><h3>教学难点</h3><p>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p><h3>教学过程</h3><p><strong>第一课时</strong></p><p>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p><p>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p><p>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p><p>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p><p>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p><p>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p><p>原因一</p><p>《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p><p>原因二</p><p>《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p><p>原因三</p><p>作者罗贯中(2023年一2023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p><p>原因四</p><p>《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p><p>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p><p>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p><p>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p><p>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p><p>(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p><p>(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p><p>(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p><p>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p><p>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p><p>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p><p>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p><p><strong>第二课时</strong></p><p>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p><p>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p><p>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p><p>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p><p>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p><p>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p><p>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p><p>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p><p>知天文</p><p>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p><p>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p><p>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p><p>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p><p>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p><p>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p><p>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p><p>(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p><p>(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p><p>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p><p>懂地理、巧安排</p><p>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p><p>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p><p>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p><p>(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p><p>(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p><p>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p><p>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p><p>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p><p>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p><p>“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p><p>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p><p>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p><p>识人心</p><p>1.识周瑜</p><p>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p><p>(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p><p>(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p><p>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p><p>(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p><p>2.识鲁肃</p><p>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p><p>(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p><p>(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p><p>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p><p>(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p><p>3.识曹操</p><p>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p><p>……</p><p>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p><p>(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p><p>(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p><p>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p><p>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p><p>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p><p>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p><p>四、总结全文。</p><p>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p><p>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p><p>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p><p>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p><p>(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p><p>(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p><p>(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p><p>五、拓展阅读。</p><p>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p><p>(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p><p>(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p><p>(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p><p>(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p><p>(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p><p>(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p><p>(7)赵云——长坂坡</p><p>(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p><p>(9)吕蒙——白衣渡江</p><p>(10)曹植——七步成诗</p><p>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