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02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p>《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写作的一篇抒情散文。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昆明的雨教学设计</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教材分析:</h3><p>《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p><h3>教学目标</h3><p>【知识目标】</p><p>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p><p>【能力目标】</p><p>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p><p>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p><p>【情感目标】:</p><p>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p><h3>教学重难点</h3><p>【教学重点】</p><p>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p><p>【教学难点】</p><p>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p><p>【课时安排】一课时</p><p>【课前准备】</p><p>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p><p>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p><h3>教学过程</h3><p>一、说诗情,导入新课</p><p>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p><p>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p><p>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p><p>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p><p>二、读文本,整体感知</p><p>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p><p>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p><p>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p><p>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p><p>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p><p>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p><p>明确:</p><p>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p><p>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p><p>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p><p>“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p><p>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p><p>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p><p>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p><p>三、品语言,体悟深情</p><p>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p><p>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p><p>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p><p>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p><p>例如:</p><p>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p><p>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p><p>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p><p>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p><p>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p><p>……</p><p>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p><p>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p><p>四、赏经典,拓展阅读</p><p>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p><p>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p><p>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p><p>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p><p>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p><p>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p><p>端午的鸭蛋(片段)</p><p>①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p><p>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p><p>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p><p>五、品生活,课外延伸:</p><p>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p><p>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p><p>六.板书设计</p><p>昆明的雨</p><p>汪曾祺</p><p>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p><p>上面就是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p><p>【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p><p>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等奖</p><p>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等奖</p><p>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等奖</p><p>客至教案设计 客至教案设计一等奖</p><p>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等奖</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