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
<p>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我们理解诗主体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教学目标:</h3><p>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p><p>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p><p>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p><h3>教学重点难点:</h3><p>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p><p>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p><h3>教学准备:</h3><p>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p><p>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p><p><strong>第一课时</strong></p><p>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p><p>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p><p>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p><p>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p><p>(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p><p>(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p><p>二、学习《宿建德江》。</p><p>1. 揭题,解题。</p><p>(1)介绍作者。</p><p>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p><p>(2)介绍建德江。</p><p>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p><p>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p><p>(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p><p>(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p><p>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p><p>(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p><p>(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p><p>(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p><p>(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p><p>(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p><p>(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p><p>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p><p>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p><p>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p><p>(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p><p>(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p><p>(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p><p>(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p><p>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p><p>(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p><p>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p><p>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p><p>(大屏幕出示——生齐读)</p><p>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p><p>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p><p>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p><p>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p><p>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p><p>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p><p>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p><p>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p><p>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p><p>(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p><p>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p><p>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p><p>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p><p>(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p><p>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p><p>A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p><p>(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p><p>云:黑雨:白</p><p>“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p><p>“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p><p>(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p><p>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p><p>B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p><p>(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p><p>“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p><p>“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p><p>(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p><p>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p><p>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p><p>(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p><p>(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p><p>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p><p>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p><p>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p><p>五、背诵两首古诗。</p><p>第一课时</p><p>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p><p>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p><p>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p><p>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1.品读上阕。</p><p>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p><p>(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p><p>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p><p>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p><p>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p><p>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p><p>(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p><p>(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p><p>(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p><p>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p><p>(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p><p>2.品读下阕。</p><p>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p><p>(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p><p>(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p><p>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p><p>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p><p>(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p><p>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p><p>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p><p>(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p><p>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p><p>(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p><p>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p><p>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p><p>四、作业。</p><p>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p><p>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h3>板书设计</h3><p>3.古诗三首</p><p>天低树</p><p>宿建德江旅途寂寞孤独</p><p>月近人</p><p>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p>黑云白雨</p><p>喜爱与留恋</p><p>风吹散水如天</p><p>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明月惊鹊清风鸣蝉</p><p>稻花香蛙声一片陶醉与向往</p><p>七八个星两三点雨</p><h3>教学反思:</h3><p>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p><p>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p><p>上面就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p><p>【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相关推荐文章:</p><p>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丁香结教学设计与反思 丁香结教学设计一等奖</p><p>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p><p>桂花雨教案一等奖2023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p><p>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 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p><p>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