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2:0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p>《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教学目标】</h3><p>(一)知识与技能</p><p>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p><p>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p><p>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p><p>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p><p>(二)过程与方法</p><p>1、用自学、质疑 、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p><p>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p><p>(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p><p>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p><h3>【教学重点难点】</h3><p>(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p><p>(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p><h3>【教学过程】</h3><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p><p>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p><p>1、简介《战国策》</p><p>《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p><p>《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p><p>2、简介邹忌</p><p>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p><p>3、简介齐威王</p><p>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p><p>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p><p>(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p><p>[疑难字音]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p><p>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p><p>(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p><p>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p><p>(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p><p>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 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p><p>(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p><p>▲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p><p>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p><p>今义:处所</p><p>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p><p>今义:表方位</p><p>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p><p>今义:今天的下一天</p><p>④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高</p><p>今义:修理</p><p>⑤私我也古义:偏爱</p><p>今义:自私</p><p>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委婉规劝</p><p>今义: 讽刺</p><p>▲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p><p>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p><p>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p><p>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p><p>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p><p>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p><p>▲判断一词多义。</p><p>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p><p>朝服衣冠:      早晨</p><p>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p><p>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p><p>▲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p><p>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p><p>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p><p>(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p><p>(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p><p>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p><p>1、研读第一段</p><p>(1)[学生活动] 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p><p>(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p>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p><p>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p><p>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p><p>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p><p>(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p><p>(4)教师点拨。</p><p>(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p><p>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p><p>“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p><p>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p><p>(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p><p>(7)小结本段。</p><p>2、研读第二段</p><p>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p><p>(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p><p>(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p><p>(3)教师点拨</p><p>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p><p>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 朝廷之臣畏王 →齐王也受蒙蔽</p><p>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p><p>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p><p>(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p><p>[提示]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p><p>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p><p>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p><p>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p><p>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p><p>妻 →私</p><p>三问三答妾 →畏→ 邹忌受蒙蔽</p><p>客 →求</p><p>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p><p>三比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p><p>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p><p>家事   设喻说理   国事</p><p>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p><p>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 第二题)</p><p>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p><p>上面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p><p>【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推荐文章:</p><p>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 金字塔教案人教五年级下册</p><p>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p><p>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p><p>老王教案设计人教版 老王教案设计怎么写</p><p>九寨沟教案设计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九寨沟课文教案</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