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设计
<p>淝水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古代典型以少胜多的案例也是南北朝对立的转折点,历史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淝水之战教案</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教学目的</h3><p>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p><p>二、积累文言词语;</p><p>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p><p>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p><h3>教学重点</h3><p>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p><h3>教学难点</h3><p>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p><h3>教学课时</h3><p>两课时</p><h3>教学过程</h3><p><strong>第一课时</strong></p><p>一、导入新课</p><p>“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p><p>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p><p>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p><p>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p><p>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p><p>三、诵读课文</p><p>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p><p>(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p><p>四、布置作业</p><p>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p><p><strong>第二课时</strong></p><p>一、检查、总结作业</p><p>(一)通假字</p><p>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p><p>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p><p>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p><p>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p><p>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p><p>(二)词类活用</p><p>名词作状语</p><p>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p><p>名词作动词</p><p>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p><p>3、栅淮以遏秦兵</p><p>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p><p>5、使不得上</p><p>6、时方与客围棋</p><p>使动用法</p><p>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p><p>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p><p>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p><p>意动用法</p><p>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p><p>(三)特殊句式</p><p>1、 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p><p>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p><p>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p><p>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p><p>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p><p>二、分析人物</p><p>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p><p>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p><p>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p><p>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p><p>三、拓展探究</p><p>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p><p>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p><p>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p><p>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p><p>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p><p>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p><p>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p><p>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p><p>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p><p>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p><p>四、总结</p><p>题淝水之战</p><p>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p><p>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p><p>上面就是淝水之战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p><p>【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文章:</p><p>张衡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两课时</p><p>日出教案设计 日出教案设计一等奖</p><p>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3 一厘米教案设计</p><p>钱教案一课时 钱教案设计</p><p>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