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p>离别总是痛苦的,这其中包含了无尽的不舍与惆怅。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篇<strong>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strong>,一起来看看吧。</p><h3>一、导入。</h3><p>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p><p>2、提问解题。</p><p>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p><p>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p><p>3、教师介绍背景。</p><p>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p><p>【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p><p>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p><p>【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p><p>4、 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p><p>【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p><h3>二、初读。</h3><p>1、提出要求。</p><p>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p><p>2、检查。</p><p>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p><p>指名读,齐读。</p><p>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p><h3>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h3><p>1、提出要求。</p><p>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p><p>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p><p>重点指导:</p><p>“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p><p>“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p><p>“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p><p>“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p><p>“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p><p>“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p><p>“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p><p>“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p><p>【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p><p>【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 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p><h3>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h3><p>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p><p>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p><p>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p><h3>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h3><p>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p><p>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p><p>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p><h3>六、初读感受。</h3><p>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p><p>2、学生回答。</p><p>3、 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p><h3>七、布置作业。</h3><p>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p><p>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p><p>【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p><p>上面就是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了,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p><p>【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p><p>长亭送别教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p><p>《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p><p>《马说》三栏式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p><p>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p><p>高二语文下册《长亭送别》模拟测试题</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