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52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和反思

<p>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文学家的刘义庆的作品,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strong>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strong>,以供大家阅读参考。</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p><p>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p><p><strong>教学重点、难点:</strong></p><p>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p><p>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p><p><strong>教学策略:</strong></p><p>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p><p>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p><p><strong>教学准备:</strong></p><p>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p><p>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p><p>教学课时:一课时</p><p><strong>教学流程:</strong></p><p>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p><p>--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p><p><strong>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strong></p><p>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p><p>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p><p>--《世说新语》</p><p>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p><p>2、简介《世说新语》。</p><p>《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p><p><strong>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strong></p><p>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p><p>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p><p>(1)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p><p>(2)读好节奏: 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p><p>(3)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p><p>3、师生评价,共同纠正:要重点读出友人“礼--怒--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要把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有理有据地驳斥友人“无信”“无礼”和入门不顾的小孩情态表现出来。</p><p>4、背诵课文。</p><p><strong>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strong></p><p>1、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p><p>(1)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等保留不译</p><p>例:陈太丘,元方。</p><p>(2)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p><p>例:(太丘)去后(友)乃至。</p><p>(3)比:比较异同。</p><p>例:尊君:你父亲;</p><p>君:你、您;</p><p>家君:我父亲。</p><p>(4)参: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p><p>(5)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文言词汇。</p><p>2、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p><p>3、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教师适当指导。)</p><p>4、把握主要内容:</p><p>引导学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p><p><strong>四、悟读主旨,质疑探究</strong></p><p>课件展示探究问题</p><p>1、友人为什么怒?</p><p>2、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的?</p><p>3、试对人物进行评价</p><p>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p><p>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p><p>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予以重视,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或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积极应对,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搞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评价人物时,要客观、公正、全面。</p><p>在经过师生相互的活动之后,达成共识:</p><p>1、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认为陈太丘没有守信。</p><p>2、一是“无信”,二是“无礼”。</p><p>3、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p><p>4、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明礼诚信的人。</p><p><strong>五、创读课文,指导人生</strong></p><p>课件展示“八荣八耻”内容,提出问题:</p><p>1、如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这则故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教材?</p><p>“八荣八耻”</p><p>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p><p>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p><p>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p><p>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p><p>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p><p>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p><p>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p><p>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p><p>学生讨论后明确:</p><p>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p><p>2、请选择一句或者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p><p>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p><p>言必信,行必果。</p><p>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p><p>不信不立,不诚不行</p><p>一言既出,驷马难追。</p><p>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p><p>创诚信校园,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p><p>诚信为本,学做真人。</p><p>诚信为荣,失信可耻。</p><p>我诚信,我美丽.</p><p>我诚信,我自豪!</p><p><strong>六、课堂小结。</strong></p><p>同学们,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诚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 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p><p><strong>七、布置作业:</strong></p><p>1、背诵默写课文</p><p>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p><p>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p><p>(1)下列各句中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p><p>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p><p>(2)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p><p>(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p><p><strong>教学反思:</strong></p><p>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p><p>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的去评价一个人。</p><p>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p><p>4、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3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