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50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3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p>定风波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写了词人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展现了作者旷达的精神追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strong>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3,</strong>以供大家阅读参考。</p><p><strong>一、教学目标</strong></p><p>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p><p>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p><p>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p><p><strong>二、教学重难点</strong></p><p>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p><p>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p><p><strong>三、教学方法</strong></p><p>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p><p><strong>四、教学过程</strong></p><p>(一)导入新课</p><p>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p><p>(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p><p>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p><p>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p><p>(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p><p>(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p><p>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p><p>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p><p>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p><p>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p><p>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板书:旷达)</p><p>明确:</p><p>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p><p>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p><p>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非常大。</p><p>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p><p>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p><p>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p><p>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p><p>明确:</p><p>“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p><p>“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p><p>(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p><p>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p><p>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p><p>作业: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p><p><strong>五、板书设计</strong></p><p></p><p><strong>六、教学反思</strong></p><p>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3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