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及教学反思
<p>诸葛亮是聪明的代表,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看出他的才能卓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strong>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strong>,一起来学习下诸葛亮的忠诚和爱国吧。</p><h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1</h3><p>第一课时<br />教学目标:<br />1.解题、背景、作者、表<br />2.指导阅读、分段<br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br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阅读、分段<br />教学过程:<br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br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br />三、检查预习: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br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br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br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br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br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br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br />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br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br />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A.预习翻译3-7段<br />第二课时<br />教学目标:<br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br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br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br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br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br />教学过程:<br />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br />二、分析课文3-5段<br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br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br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br />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br />三、分析第二部分:<br />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br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br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br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br />5.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br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br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br />五、布置作业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B:默写课文3-7段<br />第三课时<br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3.背诵,练习巩固<br />教学过程:<br />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br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br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br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br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br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br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br />四、布置作业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p><h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2</h3><p>第一课时<br />教学目标:<br />1、解题、背景、作者、表<br />2、指导阅读、分段<br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br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br />教材分析<br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br />教学过程:<br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br />二、朗读课文<br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br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br />三、检查预习:<br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br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br />3、一人简介诸葛亮<br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br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p><p>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br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br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br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br />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br />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A、预习翻译3-7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br />教学过程:<br />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br />二、分析课文3-5段<br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br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br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br />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br />三、分析第二部分:<br />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br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br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br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br />5、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br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br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br />五、布置作业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B:默写课文3-7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3、背诵,练习巩固<br />教学过程:<br />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br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br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br />四、布置作业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