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44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

<p>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著称的名篇,文章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p><strong>一、导入新课</strong></p><p>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p><p><strong>二、出示教学目标</strong></p><p><strong>三、简介文章写作背景及作者</strong></p><p>1、关于作者</p><p>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他著有《刘宾客集》或称《刘梦得文集》。</p><p>2、关于《陋室铭》</p><p>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p><p>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p><p>3、关于“铭”</p><p>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p><p><strong>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strong></p><p>1、反复诵读课文</p><p>(1)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分朗读节奏。</p><p>(2)播放课文朗读带,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p><p>(3)全班学生齐读全文。</p><p>(4)推举代表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与感情。</p><p>2、疏通文意</p><p>(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p><p>(2)学生互动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p><p>(3)教师强调重点词句</p><p>(4)指名粗译课文</p><p>(5)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p><p><strong>五、问题探究</strong></p><p>(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p><p>(1)自然环境清幽。(室中景)(2)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3)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烘托或衬托出陋室的不陋</p><p>(2)既然以上几个方面已经突出了陋室不陋了,那文章开头为何要写山、水,文末又要点出“诸葛庐”“子云亭”呢?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又有什么含义?</p><p>(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p><p>(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p><p>(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p><p>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p><p><strong>六、拓展延伸</strong></p><p>陋室的主人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同时还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你喜欢陋室主人的这种生活吗?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金钱、地位、名利呢?当你发现身边的人个个都比你富有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呢?</p><p>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不要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应注重品质的修养和志趣的培养。</p><p><strong>七、总结全文</strong></p><p>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p><p><strong>八、布置作业</strong></p><p>1、背诵全文</p><p>2、完成《同步辅导与训练》</p><p><strong>板书设计:</strong></p><p>山 水 喻 陋室</p><p>设喻引题</p><p>仙 龙 喻 德馨</p><p>(类比)</p><p>环境清幽(景)</p><p>高洁傲岸、安贫乐道</p><p>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p><p>陋室铭</p><p>生活闲适(趣)</p><p>古贤自比: 反诘点题</p><p>(托物言志)</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