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及教学反思
<p>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下面是关于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p><h3><strong>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strong></h3><p>教学目标</p><p>1、初步鉴赏诗歌。</p><p>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p><p>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p><p>教学重点</p><p>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p><p>2.背诵全诗。</p><p>教学难点</p><p>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p><p>2.用文字改写古诗。</p><p>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p><p>教学媒体 多媒体</p><p>教学过程</p><p>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p><p>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p><p>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p><p>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p><p>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p><p>活动二:聆听笛声</p><p>学生:玉笛。</p><p>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p><p>生:精美的笛子。</p><p>师:“暗飞声”呢?</p><p>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p><p>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p><p>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p><p>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p><p>生:因为这是折柳曲。</p><p>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p><p>生:离别,哀怨。</p><p>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p><p>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p><p>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p><p>活动三:离开洛城</p><p>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p><p>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p><p>师:离愁还是什么呢?</p><p>呈现诗文</p><p>“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p><p>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p><p>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p><p>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p><p>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p><p>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p><p>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p><p>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p><p>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p><p>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苏轼”</p><p>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p><p>课堂展示并修正。</p><p>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p><h3><strong>春夜洛城闻笛教学反思</strong></h3><p>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特别指出了诵读的地位。就是因为有了诵读教学,学生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文极具感染力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的美,可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千古共鸣。可以说,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要教学手段。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把诵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到底,让诵读教学在大放灿烂之光! 所以在《春夜洛城闻笛》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由读准、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读中,达到诵读、理解的目的。</p><p>在朗读环节中,我感觉在初读(要求学生读准、读出节奏)这个环节时,学生读得很充分。首先我提出要求(自读两遍,注意把古诗读准,读流利,后注意读出古诗的停顿,争取读出节奏。)让学生自由朗读,给足了学生的自读时间。接着,开始检测,首先是指名读,对听的学生提出要求:注意听他读准了吗?于是我又点了一个同学读,这一次,我又提出了听读要求是:注意听他的停顿。读完后,我请同学一起打节奏读,划出节奏线,再让全体同学齐读。在这一部分同学们读得很多,兴趣也很浓。我想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这首古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争取读出这首古诗的感觉,然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提到故园情,进而体会出思乡之情。</p><p>我又通过语速、语调、朗读小技巧、视频泛读、背景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p><p>音乐烘托,入境朗读。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p><p>在赏读环节,我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合作赏析,再展示交流。学生交流时我相机补充。最后拓展诗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但在赏读环节中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有怎样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引导。</p><p>反思自己的这一环节,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是学生吗?答案是否定的。是我自己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我只考虑了学生的主动性,却没考虑教师的作用,以致学生唱独角戏。</p><p>并且教师的过渡语,总结性的语言过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条件。</p><p>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诗文课,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语文课,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进行阅读积累,使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达到学生受益于古典诗词的滋养,陶冶性情,积累古风雅韵,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根基。</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