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及反思
<p>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作者是张中行。很多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做好教案以及板书,整理好要教学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的教案大家该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供大家参考。</p><p>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p><p>教材分析:</p><p>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p><p>2.《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p><p>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p><p>4.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p><p>学情分析:</p><p>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p><p>教学目标:</p><p>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p><p>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p><p>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p><p>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p><p>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p><p>教学重点:</p><p>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p><p>教学难点:</p><p>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p><p>教学时数:</p><p>两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新课导入</p><p>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p><p>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2.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对叶圣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全班齐读课题。勾画注释1关于叶圣陶和作者的重要信息。</p><p>简介张中行和叶圣陶:</p><p>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p><p>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p><p>叶圣陶(2023—2023),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期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短篇小说。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主要作品有《稻草人》等。</p><p>二、 字词预习与交流</p><p>1.出示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p><p>2.反馈指导:小组开火车读准字音,解释词义。全班齐读生字词,并找学生用其中至少两个词造句,以检验学生对词义的掌握。</p><p>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p><p>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p><p>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p><p>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p><p>3.解释下列词语。</p><p>(1)〔修润〕修改润色。</p><p>(2)〔商酌〕商量斟酌。</p><p>(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p><p>(4)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耻:以„„为耻。问:请教。</p><p>(5)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p><p>{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p><p>三、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p><p>1.导语: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下面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p><p>2.出示任务:</p><p>默读课文,思考:</p><p>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p><p>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p><p>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p><p>3.反馈指导:</p><p>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p><p>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p><p>②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p><p>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p><p>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p><p>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p><p>③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p><p>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p><p>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p><p>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p><p>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p><p>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p><p>四、基础知识梳理:</p><p>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p><p>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p><p>( )pì如 朦胧( ) 累 zhuì( ) 拖tà( )</p><p>妥帖( ) 诲人不倦 ( )( ) 不耻下问 ( )</p><p>jū gōng jìn cuì( ) diān pèi liú lí( )</p><p>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p><p>商酌:</p><p>颠沛流离:</p><p>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p><p>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p><p>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p><p>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p><p>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p><p>五、【课文探究】</p><p>第一课时</p><p>一、新课导入</p><p>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p><p>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二、预习检测</p><p>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p><p>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p><p>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p><p>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p><p>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p><p>商酌:商量斟酌。</p><p>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p><p>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p><p>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p><p>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p><p>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p><p>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p><p>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p><p>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p><p>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p><p>点拨:</p><p>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p><p>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p><p>亲自送客到大门外。 宽厚待人</p><p>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p><p>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p><p>强调“简洁”的文风。 严以律己</p><p>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p><p>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p><p>点拨:</p><p>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p><p>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p><p>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p><p>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p><p>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p><p>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p><p>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p><p>第二课时</p><p>导入:</p><p>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p><p>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p><p>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p><p>一、为人:(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p><p>例如:</p><p>(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p><p>“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p><p>(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p><p>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p><p>(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p><p>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p><p>(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p><p>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p><p>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p><p>二、为文</p><p>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p><p>点拨:</p><p>“写话”</p><p>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p><p>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p><p>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p><p>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p><p>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p><p>例如:</p><p>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p><p>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p><p>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p><p>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p><p>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p><p>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p><p>六、总结:</p><p>本节课我们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精神品质,下节课我们通过细读文章,品味和体会本文的言语特点。</p><p>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反思</p><p>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 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 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 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 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本文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 反显其真挚。 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 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 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 深致。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 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 律己, 叶圣陶先生做到了, 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 严格要求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