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教学目标 东方明珠教学设计
<p>东方明珠教学目标,《东方明珠》一文介绍了上海黄埔江畔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东方明珠教学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p><h3><strong>东方明珠教学设计</strong></h3><p>教学目标要求:</p><p>1、加强识字教学,学会8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p><p>2、通过课文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观的景象,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p><p>3、激活学生的经验,使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会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和背诵能力。</p><p>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p><p>教学过程:</p><p>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面对的是六、七岁的蒙童,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第一位的要求是能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p><p>一、引言激趣,大胆猜测</p><p>读书之前,为了造成悬念,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并借助贴画,用简洁生动的导语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我国最大的城市在哪里?并贴出上海全景图点出14多万人口,世界最高的塔是什么塔?亚洲最高的塔是什么塔?贴出广播电视塔并说明是世界第三高塔,随即引入课题“东方明珠”。</p><p>[这样导入旨在给学生营造一个“入境悟情”的氛围]</p><p>二、自读尝试,在课文中找寻兴趣</p><p>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要把学生的注意焦点集中到“喜欢”和“能读”上来,而不是理解多少。</p><p>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p><p>(1)借助拼音尝试小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并且知道文中有几句话,几个自然段,每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懂得课题为什么叫“东方明珠”。</p><p>(2)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全文,圈出生字,生字多读几遍。</p><p>(3)及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在读通阶段,学生感知的是课文一幅轮廓式的鸟瞰图。</p><p>[低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知识少,教师对学生“自读尝试”的引导不可忽视]</p><p>2、细读课文,突出重点,理解词句,采用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观察实物,看挂图,投影,演示等方法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p><p>(1)观察“明珠”,兴趣激发</p><p>(一)学习第一自然段</p><p>①指名读,说说有几句话?(两句)</p><p>②指名读第一句,观察“东方明珠”的挂图,知道由11个圆珠球,6条腿组成,并且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p><p>③指名读第二句,理解“美丽的名字”,想想你们吃的、玩的东西有好听的名字吗?(比如吃的有:汉堡包、娃哈哈、酸奶、喜之郎果冻、qq糖、沙琪玛……,玩的有:溜溜球、碰碰车、滑滑梯……)“东方明珠”名字美在哪里?</p><p>④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p><p>⑤齐读第一自然段</p><p>⑥尝试背诵</p><p>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名字</p><p>(2)表现“明珠”,其乐无穷</p><p>(二)学习第二自然段</p><p>第二自然段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重点词句。</p><p>①理解“像一个巨人”,从哪里看上去像人?“巨”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高而大?(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再读出塔的壮观。</p><p>②理解“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哪些颜色?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五光十色的东西?(节日的烟花、彩虹、圣诞树,舞台的灯光……)闭眼想橡“东方明珠”五光十色的情景,师描述,在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看到塔上成千上万盏灯亮得像一个小小的太阳,五颜六色变化多端,一会儿像飘荡的彩云,一会儿像飞舞的浪花,一会儿像闪烁的星斗,美丽极了。学生睁开眼睛美美地读这句话。</p><p>③尝试背诵</p><p>(3)赞美“明珠”,又增新趣</p><p>(三)学习第三自然段</p><p>①齐读,展开想像</p><p>②师讲述,上海广播电视塔既高大又美丽,她高高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指名读。</p><p>③当你看到这段美丽景象你会怎么赞美?假如你站在塔下会问什么?(如这座塔是谁建的?什么时候建成的?建了多长时间?总投资多少?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情趣。</p><p>④尝试背诵这自然段</p><p>[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从具体可感的观察实物,看图像,演示等入汽船引导理解,根据其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在“乐”和“趣”上下功夫]</p><p>三、巧识字形,乐趣横生</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