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高中语文教案 蜀道难教案范文
<p>写好教案,能让你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来做好下一课的准备吧!下面是由优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p><p>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一)</p><p>教学目标:</p><p>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p><p>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p><p>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p><p>教学过程:</p><p>一、导语</p><p>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p><p>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p><p>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p><p>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p><p>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p><p>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p><p>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p><p>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p><p>二、展示教学目标</p><p>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p><p>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p><p>三、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p><p>(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p><p>(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p><p>(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p><p>四、响读课文</p><p>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p><p>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p><p>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p><p>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p><p>(学生交流展示)</p><p>——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p><p>五、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p><p>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p><p>(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p><p>——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p><p>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p><p>(明确叹:高(惊)</p><p>叹:险(惧)</p><p>叹:凶)(忧)(板书)</p><p>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二)</p><p>一、说教材</p><p>《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p><p>二、说学情</p><p>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p><p>三、说目标</p><p>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p><p>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p><p>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p><p>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p><p>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p><p>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p><p>五、说教法和学法</p><p>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p><p>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p><p>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p><p>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p><p>六、说教学过程</p><p>(一)导入课文</p><p>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p><p>(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p><p>(三)诵读感知</p><p>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p><p>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p><p>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p><p>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p><p>(四)问题探究:</p><p>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p><p>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p><p>2、蜀道“难”在哪里?</p><p>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p><p>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p><p>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p><p>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p><p>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p><p>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p><p>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p><p>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p><p>(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p><p>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p><p>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p><p>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p><p>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p><p>(六)堂上总结</p><p>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p><p>(七)说作业:背诵该诗。</p><p>(八)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p><p>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三)</p><p>教学目标:</p><p>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p><p>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p><p>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p><p>教学重、难点:</p><p>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p><p>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p><p>教学时数:二</p><p>教学过程:</p><p>新课导入:</p><p>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p><p>知识链接:</p><p>1、作者及背景介绍。</p><p>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p><p>2、课题简析。</p><p>《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p><p>梳理探究:</p><p>一、朗读</p><p>诵读提示:</p><p>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p><p>1.“噫吁……难于上青天。”</p><p>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p><p>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p><p>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p><p>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p><p>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p><p>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p><p>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p><p>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p><p>三、诗歌整体感知</p><p>《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p><p>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p><p>四、作业布置</p><p>第二课时</p><p>一、导入新课</p><p>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p><p>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p><p>二、鉴赏诗歌章法</p><p>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p><p>三、鉴赏诗歌气象</p><p>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p><p>“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p><p>“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p><p>“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p><p>“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p><p>“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p><p>“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p><p>“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p><p>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p><p>鉴赏诗歌基调</p><p>四、小结</p><p>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p><p>五、作业布置</p><p>语文《蜀道难》高中教案(四)</p><p>【教学内容分析】</p><p>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p><p>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望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p><p>【学情分析】</p><p>《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p><p>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p><p>【设计思想】</p><p>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p><p>【教学目标】</p><p>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p><p>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p><p>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p><p>【教学重点和难点】</p><p>一、教学重点</p><p>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p><p>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p><p>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p><p>二、教学难点</p><p>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p><p>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p><p>【教学方法】</p><p>1、朗读法。</p><p>2、点拨法。</p><p>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p><p>4、多媒体影音。</p><p>【教学课时】</p><p>2课时</p><p>【教学两课时内容简介】</p><p>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进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体会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p><p>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p><p>【第一课时教学设计】</p><p>教学导入:</p><p>以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教学文本。</p><p>教学过程:</p><p>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p><p>(一)、《蜀道难》解题</p><p>《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p><p>《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PPT展示)</p><p>(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p><p>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p><p>(三)、朗读指导</p><p>1、教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p><p>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p><p>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p><p>3、以首段为例,教师示范并指导朗读。</p><p>“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p><p>“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p><p>“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p><p>4、学生再读。</p><p>(四)、问题研讨:</p><p>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p><p>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李白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p><p>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p><p>(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进行比较分析。)</p><p>3.成果展示:</p><p>4、教师总结:</p><p>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p><p>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p><p>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p><p>(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p><p>(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p><p>1、教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p><p>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T展示)</p><p>2、教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p><p>"高、险"(PPT展示)</p><p>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p><p>4、教师指导总结:</p><p>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p><p>(难行)蜀道高峻</p><p>二叹蜀道之惊险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p><p>(可畏)山水险恶</p><p>三叹蜀道之凶险剑阁险要</p><p>5、教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p><p>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p><p>7、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p><p>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p><p>8、成果展示:(PPT展示:)</p><p>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p><p>噫吁戏!危乎高哉!</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问君西游何时还?</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p><p>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侧身西望长咨嗟!</p><p>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p><p>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p><p>(PPT展示)</p><p>9、教师总结:</p><p>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p><p>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p><p>10、课后作业:</p><p>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