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设计与反思 风筝教案设计范文
<p>《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2023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优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风筝》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p><p>初一语文上册《风筝》教案</p><p>教学目标</p><p>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p><p>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p><p>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p><p>教学重点</p><p>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p><p>课时安排</p><p>两课时</p><p>课前准备</p><p>学生</p><p>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p><p>教师</p><p>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p><p>第一课时</p><p>教学内容</p><p>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p><p>教学设计</p><p>整体感知</p><p>一、导入</p><p>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p><p>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p><p>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p><p>鲁迅(2023年9月25—2023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2023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2023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23年到2023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2023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p><p>《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2023—2023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p><p>《风筝》写于2023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p><p>三、检查预习</p><p>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p><p>2、注音和解释词语:</p><p>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p><p>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p><p>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p><p>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p><p>(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p><p>四、质疑探究</p><p>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p><p>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p><p>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p><p>(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p><p>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p><p>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p><p>[教师小结]</p><p>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p><p>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p><p>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p><p>(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p><p>[问题探究]</p><p>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p><p>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p><p>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p><p>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p><p>[教师小结]</p><p>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p><p>布置作业</p><p>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p><p>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p><p>第二课时</p><p>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p><p>一、导入</p><p>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p><p>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p><p>二、精读课文</p><p>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p><p>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p><p>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p><p>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p><p>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p><p>第一组:</p><p>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p><p>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p><p>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p><p>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p><p>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p><p>[教师小结]</p><p>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p><p>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p><p>第二组:</p><p>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p><p>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p><p>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p><p>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p><p>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p><p>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p><p>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p><p>教师小结:</p><p>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p><p>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p><p>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p><p>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p><p>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p><p>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p><p>「教师小结」</p><p>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p><p>“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p><p>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p><p>体验拓展</p><p>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p><p>「教师小结」</p><p>《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p><p>教学小结</p><p>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