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33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

<p>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接下来优学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的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p><h3>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h3><p>一、说教材和学情</p><p>(一)教材分析</p><p>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p><p>《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p><p>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p><p>(二)说学生情况</p><p>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p><p>(三)教学目标</p><p>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p><p>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p><p>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p><p>(四)教学重点、难点</p><p>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p><p>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p><p>二、说教学方法</p><p>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音乐和教师的示范朗诵,采用“激发兴趣——感知形象——品咂鉴赏——朗诵比赛——创作审稿”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熟读,课后让学生创作。贯彻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教师作引导,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诠释。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己建构关于现代白话自由诗的知识体系.</p><p>三、说学习方法</p><p>我打算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朗诵法、欣赏法、比赛法、写作审稿法等方法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这是一首议论性的诗歌)。</p><p>四、说教具的使用</p><p>尽量利用电子课件,录音机、幻灯片或者mp4等,制造音画效果。</p><p>五、说教学设计(课时)</p><p>本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计划两个课时,《致橡树》计划使用一个课时,课后组织同学赏析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练习诗歌创作、出墙报,实现“创作、审稿”过程。</p><p>六、说教学内容与步骤</p><p>(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p><p>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p><p>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p><p>(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p><p>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p><p>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p><p>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p><p>(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p><p>(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p><p>(3)诗歌分几个层次?</p><p>(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p><p>(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p><p>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p><p>(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p><p>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p><p>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p><p>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p><p>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p><p>(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p><p>(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p><p>(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p><p>(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p><p>(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p><p>(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p><p>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p><p>(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p><p>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p><p>一、教材分析</p><p>1、 知识内容</p><p>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p><p>2、 地位和重要性</p><p>《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p><p>3、 教学目标</p><p>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p><p>(1)知识目标:</p><p>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p><p>(2)能力目标:</p><p>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p><p>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p><p>(3)情感目标:</p><p>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p><p>4、 教学重点与难点</p><p>重点:</p><p>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p><p>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p><p>难点:</p><p>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p><p>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p><p>5、课时安排</p><p>1课时</p><p>二、教学方法</p><p>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p><p>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p><p>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p><p>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p><p>三、学习方法</p><p>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p><p>“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p><p>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p><p>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p><p>四、教学过程</p><p>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p><p>(一)导入阶段</p><p>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p><p>(二)新课讲解阶段</p><p>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p><p>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p><p>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p><p>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p><p>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p><p>《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p><p>《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p><p>(三)拓展阶段</p><p>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p><p>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p><p>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p><p>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p><p>(四)结束阶段</p><p>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p><p>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