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32

大禹治水教学内容分析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p>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接下来优学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大禹治水教学内容分析的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p><h3>大禹治水教学内容分析</h3><p>【教材分析】</p><p>《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p><p>【学情分析】</p><p>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p><p>【设计理念】</p><p>《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阅读有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因此,教学中,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已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深入思考,积极表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p><p>【教学目标】</p><p>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p><p>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3、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p><p>【教学重点】</p><p>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p><p>【教学难点】</p><p>通过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进而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p><p>【教学准备】</p><p>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学生:搜集有关大禹的资料</p><p>【教学过程】</p><p>一、揭题检测,回顾内容。</p><p>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洪水滚滚而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于是,从远古时期开始,勤劳智慧的人民就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学习这篇关于治水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板书课题)</p><p>2、在昨天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词语,看看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检测认读。)</p><p>3、请同学们仔细回忆这个故事,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两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吗?</p><p>4、谁能从这些词中选几个词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p><p>是啊,正是因为这样,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p><p>【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是对学生识字情况的检测,同时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潜移默化的培养。】</p><p>二、走进文本,品读感悟。</p><p>1、出示尝试题:自读课文,想一想,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画出有感受的词或者句子,读一读。</p><p>2、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读一读你画出的词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p><p>3、全班交流,相机点拨引导如下:</p><p>(1)治理洪水。</p><p>A、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谈感受</p><p>B、启发引导: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走进现场(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p><p>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指导朗读。</p><p>C、总结:是啊,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人们的生活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悲惨,凄惨,可怜,生不如死,水深火热</p><p>是大禹让人们结束了这种……的生活状况,是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安宁,欣欣向荣。在这里,治洪前和治洪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因为如此,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p><p>【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动的语句描写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铺垫。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才能进而体会大禹治水的伟大无私与功德无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并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通过朗读、想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们生活的悲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p><p>(2)不怕困难。</p><p>A、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还在于他是怎么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p><p>(启发学生抓住“常常”“天蒙蒙亮”“拄着棍子”等词语感受禹治水的艰难与不易。)</p><p>B、创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间,爬山涉水,所到之处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会经受哪些磨难和痛苦呢?试着说一说:</p><p>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当他渴了,_______________,当他饿了,_______________,当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p><p>C、是的,他所经历的困苦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他却坚持了下来,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是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想着——老百姓。</p><p>正是这种精神和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治水的伟大工程,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p><p>D、谁来试着读一读?读出他的这种精神。(生生评价,指导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朗读。)</p><p>【设计意图: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他不怕困难的精神是课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直接与课文对话。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创设情境,通过说话练习,将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转化为对大禹行为的叙述与歌颂,内化情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阅读——想象——表达——朗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情感体验的激发,还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p><p>(3)三过家门而不入。</p><p>A、生交流。师相机补充:</p><p>三十岁结婚:古人一般结婚比较早,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女子则在15岁左右。三十岁结婚,在古代来说,已经非常晚了。</p><p>B、出示,填空。</p><p>为了治水,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p><p>你从这些词语中又感受到了什么?</p><p>C、大禹治水共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长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就连他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路过门口,妻子正生下了儿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却硬是狠了狠心,没有进去;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看到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几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p><p>是啊,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p><p>D、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一段?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p><p>评价,再读。</p><p>【设计意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虽然感人,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很远。在这里,通过古人结婚时间的介绍、故事情境的创设、数字的品味可以使学生对大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而“副词填空”练习,不仅仅关注内容,体会情感,还将学生的视角引向了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与效果,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能力。】</p><p>(4)讲方法。</p><p>禹的治水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不怕困难和勇于付出,还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方法,他和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p><p>小结:父亲采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变堵为疏”,通过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来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要有智慧。</p><p>(5)有决心。</p><p>既然课文主要写大禹治水,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写禹的父亲治水?在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p><p>小结:治理洪水寄托了大禹父子两代人的的意愿,也体现了两代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p><p>【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大家都会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决心与智慧。课文中对大禹父亲做法的描写其实并不是多余的,它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决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蕴含的智慧与科学的方法,对这两段内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令人叹服!】</p><p>三、深入探究,升华感情。</p><p>1、故事学到这里,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心里,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课题,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加点)</p><p>(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p><p>2、是啊,这一个“大”字饱含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你的心中又升腾起了对他的什么感情?(佩服,感谢,敬爱……)</p><p>【设计意图:语文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通过走进语言文字,品读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经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清晰、高大。最后,再回归整体,透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大”字,感受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升华情感,内化体验。】</p><p>四、拓展练习,总结结课。</p><p>1、欣赏纪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课件出示雕塑、画像等),人们为他塑像,为他建庙,写诗,做画,通过各种方式纪念、感谢这位伟大的英雄。书上这幅插图就是后人为他做的画。</p><p>2、初识“思维导图”,练笔:刚才我们通过学习,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提炼成关键词按照一定的思路板书在了黑板上,这就是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课文思路,抓住文章重点,不断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p><p>下面再让我们参考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按照这样的句式写下来。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这些关键词会更好。</p><p>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大禹。</p><p>3、交流分享,评价提升。</p><p>4、总结结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p><p>【设计意图: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已久,在这里,展示有关他的雕塑、画作、诗歌,可以透过人们对他的歌颂与纪念,从另一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他的伟大及对人们的影响。借助思维导图把对大禹的了解和感受写下来,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梳理课文内容,在以后的预习中尝试运用;另一方面,借助思维导图写话,总结课文,升华情感,将大禹的形象铭刻于学生心目之中。】</p><p>教学目标:</p><p>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p><p>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3、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并把它世代传颂。</p><p>教学重难点:</p><p>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p><p>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p><p>教学方法:</p><p>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p><p>教学准备:</p><p>制作课件。</p><p>课时安排:</p><p>三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谈话导入。</p><p>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神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吗?</p><p>那我们今天学习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32课《大禹治水》。</p><p>2、板题,齐读课题。</p><p>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p><p>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p><p>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p><p>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p><p>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p><p>5、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p><p>6、玩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p><p>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课文。</p><p>第二课时</p><p>一、复习巩固生字。</p><p>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p><p>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p><p>3、学习词语库:</p><p>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p><p>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不辞辛劳”、“顶风冒雨”、“世代相传”。</p><p>3)在这一课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p><p>二、精读、品读课文。</p><p>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p><p>2、细读课文,品其内涵,学生质疑。</p><p>(1)出示“有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想象一下:他的心为什么被牵动?此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p><p>(2)出示“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让学生演一演,此时大禹心情复杂,他会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想象一下,他身边的人会说些什么?他回答些什么?</p><p>三、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p><p>第三课时</p><p>一、分角色表演课文。</p><p>二、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p><p>三、指导写字。</p><p>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p><p>2、“一字开花”游戏。</p><p>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p><p>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贺”、“姓”的书写。</p><p>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p><p>5、进行组词练习。</p><p>教学目标:</p><p>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p><p>教学重点:</p><p>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p><p>教学难点:</p><p>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p><p>教学准备:</p><p>课件</p><p>教学过程:</p><p>一、 导入</p><p>1、齐读课题</p><p>2、自读课文</p><p>3、出示词语</p><p>指名读、领读、齐读</p><p>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p><p>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p><p>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p><p>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p><p>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p><p>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p><p>自读、指名读</p><p>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p><p>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p><p>指名读、齐读</p><p>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p><p>三、学习第二自然段</p><p>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p><p>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p><p>3、理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p><p>4、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p><p>(大禹治水的艰辛、他非常能吃苦、治理洪水的方法非常科学)</p><p>5、指名读、齐读</p><p>6、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p><p>学生可能会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p><p>过渡: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其中有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p><p>四、学习第三自然段</p><p>1、 阅读故事,介绍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p><p>2、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p><p>3、 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上一系列数字。</p><p>4、 指名读,说说体会</p><p>(13年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路过、一次也没有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说明大禹心里一直想着老百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p><p>5、齐读</p><p>五、学习第四自然段</p><p>过渡: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终于把洪水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齐读读第四日秒年第四自然段。</p><p>1、读了以后,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很开心,因为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p><p>2、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p><p>3、(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p><p>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p><p>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p><p>4、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p><p>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p><p>六、总结:</p><p>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传的伟大英雄。课后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p><p>七、教学生字</p><p>理、伟、姓、制</p><p>板书设计:</p><p>千辛万苦</p><p>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p><p>代代相传</p><p>教学目标:</p><p>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p><p>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p><p>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p><p>教学难点:</p><p>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p><p>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p><p>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p><p>教学挂图</p><p>3课时</p><p>第一课时</p><p>一、揭示课题。</p><p>1、板书课题。</p><p>2、简介大禹。</p><p>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p><p>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p><p>2、检查字读情况。</p><p>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p><p>3、范读课文。</p><p>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p><p>4、口头填空:</p><p>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p><p>三、细读课文。</p><p>1、指名读课文。</p><p>2、讨论:</p><p>(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p><p>(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p><p>(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p><p>(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p><p>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p><p>四、教学生字。</p><p>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p><p>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p><p>五、作业:</p><p>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p><p>第二课时</p><p>一、复习检查。</p><p>1、抽读生字卡片。</p><p>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p><p>二、细读课文。</p><p>1、第2自然段。</p><p>(1)指名读课文。</p><p>(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p><p>(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p><p>(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p><p>(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p><p>(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p><p>(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p><p>(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p><p>(9)知道朗读。</p><p>2、细读第3自然段。</p><p>(1)指名读课文。</p><p>(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p><p>(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p><p>(4)知道朗读。</p><p>3、细读第4段。</p><p>(1)齐读课文。</p><p>(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p><p>(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p><p>(4)齐读课文。</p><p>三、练习背诵。</p><p>1、引导背诵。</p><p>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p><p>第三课时</p><p>一、复习检查。</p><p>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p><p>2、口头扩词。</p><p>治( ) ( ) ( ) 久( ) ( ) ( )</p><p>理( ) ( ) ( ) 伟( ) ( ) ( )</p><p>二、教学生字。</p><p>1、教学字形。</p><p>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p><p>指导“伟、雄”的笔顺。</p><p>2、指导书写。</p><p>3、学生描红。</p><p>三、课堂练习</p><p>读一读,抄一抄。</p><p>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p><p>地形 引导 父亲 伟大英雄</p><p>按要求填空:</p><p>洪:有( )画,第七画是( )</p><p>父:有( )画,第三画是( )</p><p>理:有( )画,第十画是( )</p><p>姓:有( )画,第三画是( )</p><p>四、作业</p><p>1、抄写生字。</p><p>2、背诵课文。</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禹治水教学内容分析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