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25

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精炼

<p>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精炼</p><p>优学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精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练习。并祝各位同学在暑假中过的快乐!!!。</p><p>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p><p>A、昵(nì)称 蹑( niè)手蹑脚扶弱济(jì)困 数(shǔ)落</p><p>B、差(chà)不多 唠(láo)唠叨叨 蓓(bèi)蕾 倾(qīng泻</p><p>C、砖砌(qiè) 熨(yù)帖一幢(chuàng)新房唾(tuò)手可得</p><p>D、锡鑞(là) 玄(xuán)想 抹 (mā) 布 掺(chān)杂</p><p>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p><p>A、宿命荒芜头绪 身临其境</p><p>B、暴躁落寞座落 专心致志</p><p>C、恍惚焦灼安详 急于求成</p><p>D、苍幽沧桑窸窣 亘古不变</p><p>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p><p>A、这次在浦东的参观尽管浮光掠影,但是仍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B、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颇广,几乎家喻户晓。</p><p>C、要培植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有效打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的“资金贩子”。</p><p>D、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p><p>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p><p>A、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p><p>B、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p><p>C、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p><p>D、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p><p>二、文言基础知识</p><p>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p><p>A.赂秦(lù) 暴霜露(bào) 殆尽(dài) 下咽(yàn)</p><p>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逦迤(yǐ)</p><p>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运载(zài) 战舰(jiàn)</p><p>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p><p>6、下列各个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p><p>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p><p>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p><p>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p><p>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霁:下雨。)</p><p>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p><p>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p><p>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p><p>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p><p>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之”不同</p><p>C.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之”也不同</p><p>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p><p>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p><p>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p><p>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p><p>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p><p>A.六王毕,四海一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p><p>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p><p>1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p><p>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p><p>A.戍卒叫,函谷举 B.灭六国者,六国也</p><p>C.赵尝五战于秦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p><p>12.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p><p>A.秦以攻取之外 B 与战胜而得者</p><p>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与战败而亡者</p><p>C.犹抱薪救火 D 然后得一夕安寝</p><p>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p><p>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问题。</p><p>诗人与酒 洛夫</p><p>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惟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p><p>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p><p>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样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只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p><p>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意。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p><p>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p><p>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p><p>13.下面对“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p><p>A.李白写了很多酒味很浓的诗文。 B.强调李白作诗必得饮酒。</p><p>C.是对李白饮酒为诗的夸张调侃。 D.酒味与酒诗成就了李白的清新飘逸。</p><p>14.从全文看,不属于诗人喜酒的原因的一项是 ( )</p><p>A.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p><p>B.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p><p>C.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p><p>D.对文人而言,诗文是酒的伴生物,无酒不成诗。</p><p>15.下列对文章的评析,恰当的一项是 ( )</p><p>A.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酒的态度。</p><p>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文学。</p><p>C.“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会持家。</p><p>D.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p><p>三、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p><p>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p><p>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p><p>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p><p>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p><p>(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p><p>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p><p>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p><p>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p><p>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p><p>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p><p>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D. 魏王豹以国属焉</p><p>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p><p>1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p><p>A. (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p><p>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p><p>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p><p>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p><p>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p><p>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p><p>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p><p>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p><p>雨后池上</p><p>刘攽</p><p>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p><p>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p><p>【注释】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p><p>(1) 诗中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p><p>(2) 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p><p>22、根据提示,默写原文中相关的语句:</p><p>(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p><p>(2)、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p><p>(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p><p>(4)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p><p>(5) , , 。舞榭歌台, ,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