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p></p><p>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p><p>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p><p>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1</p><p><strong>一、教学目标</strong></p><p>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p><p>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p><p>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p><p><strong>二、教学重难点</strong></p><p>教学重点:</p><p>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p><p>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p><p>教学难点:</p><p>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p><p><strong>三、教学策略</strong></p><p>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p><p>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p><p>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p><p>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p><p><strong>四、教学过程</strong></p><p>(一)情境导入</p><p>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p><p>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p><p>(二)感知学习</p><p>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p><p>(1)女娲是谁?</p><p>(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p><p>(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p><p>(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p><p>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p><p>班级交流,明确答案:</p><p>(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p><p>(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p><p>(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p><p>(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p><p>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p><p>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p><p>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p><p>(三)内容探究</p><p>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p><p>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p><p>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p><p>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p><p>(四)人物分析</p><p>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p><p>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p><p>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p><p>(五)拓展延伸</p><p>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p><p>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p><p>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p><p>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p><p>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p><p>(六)布置作业</p><p>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p><p>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p><p>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p><p>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p><p>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p><p>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p><p>女娲造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2</p><p><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p><p>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p><p><strong>教学重、难点:</strong></p><p>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p><p>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p><p><strong>教学准备:</strong></p><p>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p><p>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p><p><strong>教学方法:</strong></p><p>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p><p><strong>教学课时:</strong></p><p>1课时</p><p><strong>教学过程:</strong></p><p>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p><p>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p><p>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p><p>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p><p>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p><p>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p><p>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p><p>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p><p>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p><p>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p><p>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p><p>④作者的评述</p><p>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p><p>[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p><p>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p><p>[提示] 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p><p>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p><p>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p><p>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p><p>[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p><p>五、课堂总结。</p><p>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p><p>六、布置作业。</p><p>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p><p>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