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20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

<p>复习目标:</p><p>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p><p>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p><p>复习流程</p><p>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p><p>1、文学常识填空</p><p>(1)魏征(580~643)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p><p>(2)疏,是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p><p>2、阐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p><p>3、名句填写</p><p>(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p><p>(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p><p>(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p><p>4、写作借鉴</p><p>(1)写法: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p><p>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p><p>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