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4
<p>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p><p>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p><p>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p><p>学习重点:</p><p> 1、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p><p> 2、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p><p>学习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p><p>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讨论法,评析法。 预 习 案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p><p>1、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p><p>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p><p>(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p><p>(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p><p>(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p><p>(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p><p>(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p><p>(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p><p>(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p><p>(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p><p>(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p><p>(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p><p>(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p><p>(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p><p>(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p><p>(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p><p>(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p><p>(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p><p>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p><p>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p><p>仁以为己任: 文言句式: (1)何谓也 (2)选于众</p><p>(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克己复礼为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p><p>诸、其</p><p>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p><p>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p><p>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p><p>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 究 案 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p><p>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p><p>2、请大家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p><p>(1)、什么是仁?</p><p>(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p><p>(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3、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p><p>4、课后第二题 课堂检测</p><p>1、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p><p>2、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