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导学案2
<p>一、巧设迁移</p><p>二、解读目标:</p><p>知识与技能</p><p>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p><p>2、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p><p>3、研习文本,理解文言现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p><p>过程与方法</p><p>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p><p>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p><p>教学重点:</p><p>理解文言现象,诵读全文</p><p>教学难点:</p><p>诵读全文,准确书写</p><p>三、自主探究</p><p>(一)课前预习</p><p>1、了解《诗经》:</p><p>《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p><p>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p><p>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p><p>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p><p>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