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0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3

<p>教学目标</p><p>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p><p>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p><p>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p><p>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p><p>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p><p>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p><p>一、导入</p><p>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p><p>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p><p>1、作者:辛弃疾(2023-2023),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p><p>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202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2023)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