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1:04

《做人与处世》教学案

<p>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过程与方法:借助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p><p> 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p><p> 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p><p> 四、学习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p><p>五、教学时数:2课时 </p><p> 六、学习流程: </p><p> 第一课时 </p><p> (一)课前预习与预习展示: </p><p>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2023年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6岁以前,他甚至从没有接触过笔和纸。6岁那年,他到济南投靠叔父,开始念书,2023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读过他的传记的人感慨地说:“作者不盛气凌人,书写得亲切,使人感到,资质平常的人只要勤勤恳恳,也总能多少有点收获。”勤奋确实是季羡林由一个最贫苦的少年转变为知名学者的关键之所在,直到步入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号称“北大一盏灯”。 他的文章自然清新,且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他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感召了无数的青年人。 今天,就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思考“做人与处世”的话题。</p><p> 2、给下列字注音 范畴惩罚 屡创奇迹 匮乏 简明扼要 发人深省 箴言磕磕碰碰 庶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p><p> 3、积累下列词语 </p><p>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p> 2.天人合一   </p><p> 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p><p>(二)课上合作探究: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完后回答的核心观点是什么。</p><p> 2、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   </p><p>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p><p>4、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着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    </p><p>5、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才是明智的?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有哪些?   </p><p> (三)拓展延伸: 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八十述怀》)   </p><p> 七、课堂小结: </p><p> 八、布置作业: </p><p> 九、当堂检测: </p><p> 第二课时 </p><p> 一、课上合作探究: 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 </p><p> 二、积累写作知识。</p><p>1.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议论文”。其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又可有分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p><p>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想令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结合的具体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有理有据的?   </p><p> 三、片段写作。 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 学生当堂写作,小组交流,推荐作品点评   </p><p> 四、课堂小结: </p><p> 五、布置作业:</p><p>六、当堂检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人与处世》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