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58

《灯笼》教案6

<p>4* 灯 笼吴伯箫</p><p>◇教材分析◇</p><p>《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p><p>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p><p>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p><p>【过程与方法】</p><p>1.反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p><p>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p><p>◇教学重难点◇</p><p>1.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p><p>2.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导入新课</p><p>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书写着繁华,承载着往昔岁月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p><p>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p><p>1.检测生字词</p><p>(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p><p>神龛(kān) 犬吠(fèi) 斡旋(wò)</p><p>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p><p>燎原(liáo) 幽悄(qiǎo)</p><p>(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p><p>斡旋:调停,调解。</p><p>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p><p>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p><p>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p><p>未始:未必。</p><p>幽悄:幽深寂静。</p><p>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p><p>静穆:安静庄严。</p><p>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p><p>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p><p>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p><p>2.了解作者</p><p>吴伯箫(2023),原名吴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特点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p><p>3.写作背景</p><p>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p><p>三、了解灯笼文化</p><p>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灯笼》教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