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46

《西湖漫笔》教案1

<p>西湖漫笔</p><p>教学目标:</p><p>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p><p>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p><p>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p><p>重点难点:</p><p>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p><p>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p><p>教学过程</p><p>一、导入</p><p>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p><p>二、了解背景及作者</p><p>1、文体介绍</p><p>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p><p>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p><p>2、作者简介</p><p>宗璞,原名冯钟璞,女,2023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1、完成生字词练习;</p><p>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p><p>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p><p>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p><p>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p><p>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p><p>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p><p>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p><p>三、精读课文,理解赏析</p><p>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p><p>明确:①灵隐之绿</p><p>②苏堤之绿</p><p>③花港之绿</p><p>(详细分析见PPT)</p><p>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p><p>明确:(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p><p>(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p><p>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p><p>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p><p>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p><p>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p><p>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p><p>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p><p>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p><p>“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p><p>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p><p>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p><p>四、对比阅读</p><p>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p><p>明确:(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p><p>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p><p>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p><p>(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p><p>《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p><p>《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p><p>《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p><p>五、拓展延伸:</p><p>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p><p>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p><p>六、作业</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湖漫笔》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