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45

《老山界》教学设计13

<p>《老山界》教学设计</p><p>教学目标:</p><p>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p><p>2、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p><p>教学重点、难点:</p><p>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p><p>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教学难点:</p><p>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p><p>教学关键: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p><p>教学方法:朗读讨论</p><p>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p>教具:大屏幕</p><p>课时安排:2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p><p>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p><p>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p><p>1、大家课前预习过文本,请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p><p>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一起讨论一下吧!</p><p>3、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内容。</p><p>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p><p>4、让我们也跟着陆定一前辈去翻越老山界。</p><p>(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p><p>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p><p>第</p><p>一</p><p>天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p><p>天黑</p><p>夜里</p><p>半夜</p><p>第</p><p>二</p><p>天 黎明以后</p><p>下午</p><p>5、从图表来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p><p>明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p><p>6、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p><p>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p><p>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p><p>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p><p>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p><p>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p><p>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p><p>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p><p>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p><p>1、课本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最后一小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难走的山”,红军翻山时经历了哪些困难?</p><p>明确:</p><p>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p><p>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p><p>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p><p>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p><p>2、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p><p>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p><p>毫不畏惧、嘲笑敌机。</p><p>困难表现 具体体现 战士的态度</p><p>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p><p>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p><p>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p><p>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p><p>3、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p><p>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p><p>第二课时</p><p>四、精读品鉴,学习描写</p><p>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p><p>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p><p>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p><p>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p><p>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p><p>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p><p>〔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p><p>〔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p><p>4.汇报交流:</p><p>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p><p>〔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①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p><p>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p><p>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p><p>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p><p>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p><p>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p><p>五、欣赏描写,揣摩品析</p><p>1、女生齐读第12段,怎样理解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p><p>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p><p>“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p><p>2、男生齐读第18段,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p><p>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p><p>3、齐读20、21段,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p><p>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p><p>4、齐读22段,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讨论体会。</p><p>明确:“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扣词语,动词、形容词)</p><p>“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p><p>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p><p>“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p><p>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p><p>“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p><p>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p><p>视觉:星星、山峰、山谷。从上到下的顺序。</p><p>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p><p>理解“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极远的细切的声音,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宏大;极近的洪亮的声音,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p><p>“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p>小结:(1)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p><p>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p><p>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p><p>(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p><p>排比、夸张。</p><p>(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p><p>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p><p>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p><p>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p><p>5、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p><p>明确:“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p><p>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p><p>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p><p>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p><p>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p><p>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p><p>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p><p>六、归纳总结:</p><p>1、赏析方法指导:①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p><p>②抓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p><p>③找角度:从哪一角度表现的。</p><p>④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p><p>⑤悟情感。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p><p>2、总结写景方法:(1)抓住特征(2)运用感官(3)注意顺序(4)情景交融</p><p>七、你我共勉</p><p>让我们学习红军的豪迈乐观的精神!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笑着说:</p><p>我们不怕读书难,</p><p>长征精神催人前。</p><p>八、布置作业</p><p>背诵课文第22小节,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山界》教学设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