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41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

<p>14 山水画的意境</p><p>教学目标</p><p>知识与能力</p><p>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p><p>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p><p>过程与方法</p><p>把握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p><p>情感、态度与价值观</p><p>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p><p>重点难点</p><p>教学重点</p><p>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p><p>教学难点</p><p>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p><p>课时安排</p><p>2课时</p><p>教学过程</p><p>第一课时</p><p>一、新课导入</p><p>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p><p>二、自主预习</p><p>1.作者介绍</p><p>李可染(2023),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p><p>2.检查预习</p><p>(1)订正字音</p><p>惆怅(chóuchànɡ) 真挚(zhì)</p><p>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p><p>胸有成竹(xiōnɡyǒuchénɡzhú)</p><p>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p><p>(2)词语释义</p><p>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p><p>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p><p>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p><p>(3)词语辨析</p><p>“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p><p>三、合作探究</p><p>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p><p>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p><p>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p><p>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p><p>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p><p>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p><p>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p><p>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p><p>4.的中心论点是什么?</p><p>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p><p>四、课堂小结</p><p>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p><p>五、练习设计</p><p>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p><p>第二课时</p><p>一、课前复习</p><p>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p><p>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p><p>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p><p>答案示例: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p><p>二、新课导入</p><p>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p><p>三、合作探究</p><p>(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p><p>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p><p>答案示例: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p><p>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p><p>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p><p>3.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p><p>答案示例: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p><p>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p><p>答案示例: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p><p>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p><p>答案示例: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p><p>(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p><p>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p><p>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p><p>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p><p>答案示例: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p><p>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p><p>答案示例:“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p><p>(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p><p>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p><p>答案示例: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p><p>(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p><p>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p><p>答案示例: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p><p>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p><p>答案示例: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p><p>(五)课外阅读,对比延伸</p><p>阅读下列文段,用自己的话描述“三种境界”的含义。</p><p>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p><p>——王国维《人间词话》</p><p>答案示例:王国维所谈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即由苍茫彷徨至苦心孤诣,最终得见真理(获得成功)返璞归真,蔚为大观。</p><p>四、课堂小结</p><p>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意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创作者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的长期观察。要想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离不开个人情感的倾注。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深刻感受。</p><p>五、练习设计</p><p>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p><p>六、板书设计</p><p>山水画的意境</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