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导学案2
<p>教学目标</p><p>(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p><p>(2)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11重要性</p><p>教学过程</p><p>一、导</p><p>《骑桶者》是小说虚构艺术创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空煤桶走着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是,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p><p>二.思</p><p>1.下列对文章处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BD)</p><p>A.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p><p>B.主人公“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明确:对自己的处境缺乏清楚的认识)</p><p>C.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形而上的层面。</p><p>D.作者动用了夸张的想像,让木桶飞了起来,于是,这个平常的题材便被“陌生化”了,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奇特的题材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展现。(明确:应为“平常的题材”)</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