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28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获奖)

<p align="left"></p><p>《小石潭记》教学实录</p><p>湖州市长兴县龙山中学</p><p>(课前热身。师生交流。)</p><p>学生自由读。</p><p>教师板书课题。</p><p>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p><p>【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p><p>——祝怡情】</p><p>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p><p>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p><p>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p><p>读一读这篇文章。</p><p>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p><p>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p><p>【屏显:小石潭记</p><p>从小丘()百二十步,()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竹()道,()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p><p>()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p><p>(),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p><p>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p><p>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p><p>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p><p>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她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p><p>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p><p>师:此话怎讲?</p><p>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p><p>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p><p>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p><p>【屏显: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p><p>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p><p>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p><p>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p><p>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p><p>师:看好了吗?全部看过一遍的请举手。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你们很想知道柳宗元为什么要到小石潭去,他最后又为什么悄怆幽邃了,又记之而去了。他的心情你到底是怎样的?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我最关心什么?</p><p>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p><p>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p><p>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p><p>【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p><p>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p><p>师:好,你来说说看。</p><p>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p><p>师:为什么?</p><p>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p><p>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p><p>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p><p>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p><p>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p><p>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p><p>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p><p>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p><p>生小声回答:不能。</p><p>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p><p>(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p><p>生:还有远逝。</p><p>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p><p>【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生:读得长一点。</p><p>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p><p>生:都是第三声的。</p><p>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p><p>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p><p>师:同学们读读看。</p><p>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师范读。</p><p>生再读一遍。</p><p>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p><p>【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p><p>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p><p>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p><p>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p><p>【屏显,描写鱼的段落】</p><p>【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p><p>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p><p>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p><p>生:因为水质好,所以鱼的长势好,数量多。以至于有白条鱼在水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安居?</p><p>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p><p>师: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而是在水中,此处没有写一处水字,却感受到了水的什么特点?</p><p>生:清。</p><p>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p><p>生:条</p><p>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p><p>生:不太一样,</p><p>师:说说你的感受。</p><p>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p><p>师: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用条有没有这样的感觉?</p><p>生:不能</p><p>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p><p>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p><p>生:大一点。</p><p>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p><p>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p><p>师: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p><p>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p><p>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p><p>齐读写鱼的文字。</p><p>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p><p>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p><p>师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哪里看出来的?</p><p>生:如鸣佩环,</p><p>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p><p>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p><p>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p><p>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p><p>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p><p>师有什么特色?</p><p>生像水中的高地,像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p><p>师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p><p>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p><p>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p><p>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p><p>给大家听一下。</p><p>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p><p>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p><p>生读。</p><p>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p><p>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p><p>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p><p>师: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p><p>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p><p>师范读。</p><p>师:有什么不一样吗?</p><p>生:完全一样。</p><p>师范读。</p><p>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p><p>生:惊喜和激动。</p><p>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p><p>读。</p><p>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p><p>如鸣佩环</p><p>为坻为屿为堪为岩</p><p>皆若空游无所依</p><p>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p><p>斗折蛇行</p><p>犬牙差互</p><p>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p><p>生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p><p>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p><p>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p><p>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p><p>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p><p>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p><p>师:所以看到此景让我们仿佛不是很快乐。我问大家,同在小石潭,作者看</p><p>到的景色怎么会不同呢?可能是什么原因?</p><p>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p><p>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p><p>生:有</p><p>师:读一读</p><p>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p><p>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p><p>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p><p>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不一样</p><p>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p><p>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p><p>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p><p>情”,我们四位同学太厉害了,昨天第一次读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个特点。柳宗</p><p>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p><p>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p><p>生:因为一些事情让他心情不是很好。</p><p>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忧伤的事情。</p><p>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p><p>生:他被贬永州</p><p>师:你从哪里看到的?</p><p>生: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p><p>师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p><p>生默读资料</p><p>图片一:</p><p>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p><p>柳宗元(773——819年)</p><p>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p><p>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p><p>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p><p>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p><p>郎。史称“永州革新”。</p><p>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p><p>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p><p>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p><p>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p><p>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p><p>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p><p>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p><p>决得了吗?</p><p>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p><p>师:排解心情,我觉得说的通,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p><p>伤呢?陆欣翊,理解了吗?</p><p>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p><p>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p><p>变得悲伤沉重。</p><p>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p><p>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p><p>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p><p>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p><p>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p><p>个句子。</p><p>生齐读。</p><p>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p><p>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p><p>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p><p>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p><p>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p><p>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p><p>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p><p>举手。</p><p>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p><p>来。</p><p>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p><p>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p><p>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p><p>生:吴武陵。</p><p>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p><p>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p><p>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p><p>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p><p>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p><p>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p><p>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p><p>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p><p>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p><p>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p><p>生:我觉得说得通。</p><p>师:蔡雯瑾,我记得你还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写到他们了,为什么不放在开</p><p>头写,你现在怎么思考这个问题?</p><p>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p><p>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p><p>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p><p>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p><p>【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p><p>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p><p>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p><p>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p><p>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p><p>点体会。</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