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p align="left"></p><p>水调歌头</p><p>教学目的: </p><p>1. 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p><p>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p><p>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p><p>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p><p>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p><p>教学时间:一课时 </p><p>教学步骤: </p><p>一、导入新课 </p><p>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p><p>二、检查预习 </p><p>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p><p>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p><p>三、简介作者、背景。 </p><p>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p><p>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2023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p><p>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p><p>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p><p>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p><p>3、思考讨论: </p><p>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p><p>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p><p>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p><p>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p><p>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p><p>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p><p>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p><p>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p><p>4、小结 </p><p>①文章结构 </p><p>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p><p>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p><p>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p><p>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p><p>1、配乐朗诵 </p><p>2、体会诗情 </p><p>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p><p>听歌曲,再现情景。 </p><p>七、迁移 </p><p>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p><p>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p><p>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p><p>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p><p>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p><p>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p><p>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p><p>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