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p align="left"></p><p> 盐城市响水县第二中学 </p><p>设计理念: </p><p>《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p><p>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p><p>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p><p>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p><p>学习重点: </p><p>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p><p>学习难点: </p><p>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p><p>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p><p>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p><p>课堂学习: </p><p>一、导入新课。 </p><p>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p><p>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p><p>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p><p>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p><p>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p><p>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p><p>1、创设生活情境。 </p><p>(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p><p>(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p><p>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 </p><p>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p><p>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p><p>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p><p>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p><p>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 ,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 </p><p>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p><p>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p><p>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p><p>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p><p>五、迁移: </p><p>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p><p>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p><p>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p><p>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p><p>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p><p>板书设计: </p><p>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p><p>苏轼 </p><p>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p><p>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p><p>教后总评: </p><p>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