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17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p align="left"></p><p>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p><p>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p><p>教学课时:二课时</p><p>学习目标:</p><p>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p><p>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把握“母亲”这一人物形象。</p><p>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体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蓄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p><p>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依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并写上提示语,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问题导学题书面完成。基础积累自查记忆。</p><p>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p><p>I教材助读</p><p>一、走近读者</p><p> 朱德(2023~2023),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20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后任国防委员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p><p>二、文本知识</p><p>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具有文献价值。回忆录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与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敘述。</p><p>三、整体感知</p><p>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p><p>朗读的基本要求:</p><p>(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p><p>(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读出层次;</p><p>(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p><p>(4)融情入境,情随文动。</p><p>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反复品味,体味其妙处。</p><p>3、根据你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分别概述各部分大意,并写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我”的母亲。</p><p>4、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谈谈初读这篇课文的感情。</p><p>Ⅱ预习自测</p><p>1.给加点字注音</p><p>佃农( ) 祖籍( ) 溺水() 私塾( ) 勉强( ) 慰勉( ) 妯娌( )( )和睦( ) 周济( )迁徙() 衙门( ) 不辍劳作( )</p><p>2、联系上下文,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有什么不同。</p><p>A组: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p><p>B组: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p><p>C组: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p><p>3.解释下列词语:</p><p>(1)不辍劳作:</p><p>(2)任劳任怨:</p><p>(3)宽厚仁慈:</p><p>(4)为富不仁:</p><p>(5)节衣缩食:</p><p>(6)支撑门户:</p><p>(7)东挪西借:</p><p>(8)聊叙:</p><p>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p><p>探究案</p><p>Ⅰ学始于疑问——我思考,我收获!</p><p>1、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p>2、如何全面把握“母亲”这一人物形象。</p><p>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忠诚有机结合起来的?</p><p>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2分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p><p>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p><p>探究点一文本理解</p><p>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p><p>2、课文第2~15段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评价母亲优秀品质的语句,请列举这些关键性语句。</p><p>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p><p>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p><p>4、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p><p>我的问题:</p><p>我的理解:</p><p>探究点二 综合探究</p><p>1.请同学们立足文章内容,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p><p>解析指导: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课文,列举母亲生平事迹,在事件中全面把握人物性格。</p><p>2.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p>3.作者是如何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结合起来的?由此我们得到哪些启示?</p><p>Ⅲ 文本拓展</p><p>按语:你知道中国的母亲花吗?</p><p>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p><p> 母亲是受全世界敬仰的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我国现在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这一天很多子女都会为自己的母亲献花,目前世界上普遍将康乃馨作为母亲花。那么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一直将侍亲行孝作为传统美德的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母亲花呢?</p><p>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p><p>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 草?言树之背。” 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枝萱草,种到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风轻云淡的日子里,当游子们即将远行时,都会在北堂的门前种上一些萱草,希望以此减轻母亲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自然就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p><p> 同时,我国古代椿代表父亲,萱代表母亲。便有“椿萱并茂”这个形容父母健康长寿的成语。在五月的和风里,在母亲的节日里,我们真的应该为父母送上一株忘忧草,愿椿萱并茂,乐而无忧。</p><p>Ⅳ.当堂检测</p><p>1.改正下列加点字的拼音或书写的错误</p><p>妯娌(yóu) 疼痛历害 差役(chā) 和霭 </p><p>笔耕不辍(zhuì) 勤劳俭朴 </p><p>2.“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p><p>(1)句子将“常”字删去怎么样?</p><p>(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p><p>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p><p>【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p><p>课堂评价: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