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06

语文A版语文六年级下:《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p align="left"></p><p></p><p>语文A版语文六年级下:《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p><p>第二课时</p> <p>教材解读:</p> <p>《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既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旨在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p> <p>设计理念:</p> <p>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p> <p>教学目标:</p> <p>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p> <p>2.能力目标:</p> <p>(1)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p> <p>(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p> <p>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p> <p>教学重点:</p> <p>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p> <p>教学难点:</p> <p>联系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伟大、无私。</p> <p>教学准备:</p> <p>多媒体课件</p> <p>教学流程:</p> <p>一、深情导入,铺垫情感</p> <p>1.铺垫情感</p> <p>师:同学们,看着这纷飞的落叶,听着这低沉的音乐,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了一丝淡淡的伤感?而作家史铁生却在这样的秋天里陷入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中。</p> <p>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p> <p>师:来,让我们一齐读课题。</p> <p>3.回顾旧知,导入新课。</p> <p>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谁来说说课文大意。</p> <p>师:回答中提到了两个人,即---,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情节---看花。</p> <p>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文章内容是怀念母亲,课题却是“秋天的怀念”,想想为什么?</p> <p>师:问题有点难,那就先放一放,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品读课文。</p> <p>二、品读赏析,真情感知</p> <p>导学---第一次看菊花</p> <p>1.“找”</p> <p>a.(课件出示:找)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拿出笔,找到课文一、二、三自然段,一边听朗读一边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p> <p>b.生边听朗读,边划词句。</p> <p>2.“品”</p> <p>a.(课件出示:品)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刚刚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让老师听到你们琅琅的书声。</p> <p>b.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并且说说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或是读出了什么滋味?)</p> <p>c.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p> <p>课件出示:</p> <p>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p> <p>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p> <p>师:试着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出他的暴怒无常。</p> <p>师:你读出了他的暴怒,更读出了他内心的痛苦。</p> <p>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p> <p>师:觉得自己读得怎样?(谦虚、自信)</p> <p>师: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确切地说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p> <p>(师:还没读出感受?那老师把这句中的两个词去掉,你再来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师: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该怎么读?师:再读一遍?还是把机会让给别人?师:瞧,这就是进步!)</p> <p>师:还有谁愿意来读读这句?</p> <p>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p> <p>师:把你的体会带进去,再读一读!(师:又有叠词。让你感受到了--?该怎么读?)</p> <p>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p> <p>师:找得很好,没有直接写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却又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为儿子的付出。</p> <p>师:男同学一起把这句读读。</p> <p>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p> <p>师:读得太棒了!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体会这句话并读出感情的?(师:找到描写母亲动作的词。从母亲的一扑、一抓、一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该怎么读?)</p> <p>师:他读懂了母亲的心,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快停下你的手,你不能再伤害自己了!</p> <p>师:女同学,一起来读出母亲的心疼!</p> <p>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p> <p>师:他读这一句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相信,在家里他肯定也是一个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p> <p>师:读着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p> <p>师:读出我的自责,读出母亲的痛苦。</p> <p>3.“诵”</p> <p>师:是啊!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母爱,但却让我们感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无处不在。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文中第一次提到了看花。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好,更有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来深情地诵读一遍,好吗?(课件出示:诵)</p> <p>自学---第二次看菊花</p> <p>1.学法点拨。</p> <p>师:接下来,老师想把第二部分的学习任务交给同学们自己。好不好?</p> <p>师:怎么学呢?刚刚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的方法是什么?---找、品、诵</p> <p>师:接下来,让我们按“找—品—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呆会再请个别小组进行汇报。</p> <p>2.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展开学习,师巡视。</p> <p>3.学生交流汇报。</p> <p>师: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且说说你的体会。</p> <p>汇报:你们小组找到了哪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诵读?</p> <p>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p> <p>师:找得好,你和老师找到一块儿去了。老师读到这一句时,关注到了一个字,猜猜是哪一个字?</p> <p>轻轻一“挡”,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母亲的细腻和用心良苦。</p> <p>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p> <p>师:喜出望外,什么意思?</p> <p>师:你有喜出望外的经历吗?文中的母亲喜出望外的原因是什么?</p> <p>4.分角色朗读。</p> <p>师:老师也是母亲,最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我也想来读读母亲的话,行吗?怎么分工?</p> <p>5.引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p> <p>师:母亲高兴得过了头,因为儿子终于答应去看菊花了,在母亲心中,也许这一年的秋天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接下来你们最希望看到的下文是什么?</p> <p>师: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啊!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多么希望他们母子从此能够健康,快乐、自信地生活着。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为,(师引读)“她出去了,---”</p> <p>师:想想作者是含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短短的十个字?(反复诵读)</p> <p>师:“她出去了,再也没回来”字字含情,声声带泪,既有对母亲的不舍和愧疚,更是对自己深深的自责。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p> <p>6.引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p> <p>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就是:——</p> <p>师: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母亲,再读一读。</p> <p>师:你从母亲这句未完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p> <p>探究---第三次看菊花</p> <p>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p> <p>师:是啊!这一双儿女是母亲心头至死都无法割舍的牵挂。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话,你们看,在史铁生的面前,这是一个何等绚丽的秋天。谁来读读最后一段?</p> <p>2.探究。</p> <p>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同学们,你们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p> <p>师:把答案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p> <p>师:咱们懂了,儿子和女儿更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p> <p>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p> <p>师:更坚定点,更坚决点,读:</p> <p>师:母亲的心愿就是那么简单而又朴实的五个字—要好好儿活!那么,他们真的知道要怎样好好儿活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p> <p>师:你从这烂漫的菊花中还读懂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p> <p>师:是啊,菊花烂漫,既是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也是表明我已经走出了自暴自弃的阴影,开始笑对人生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烘托”的写作手法。它不直接描写人物心情,而是通过对周围景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p> <p>师:带着这份对生活的热爱,这份昂扬和激情,一起再读这一段。</p> <p>三、小结感悟,升华情感</p> <p>1.小结,感悟。</p> <p>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p> <p>师:此时此刻,面对这烂漫的菊花,史铁生又会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呢?让我们代他对母亲说一说,写一写,好吗?</p> <p>2.解题:秋天的怀念</p> <p>师:还记得课前我们放在心里的问题吗?</p> <p>师:作者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从绝望、颓废走向振作、自信的那段经历。</p> <p>师:带着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再读课题。</p> <p>四、延伸拓展,留疑促思</p> <p>师:如今的史铁生还会再砸玻璃,摔东西,再狠命地捶打自己的双腿吗?</p> <p>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23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大家看,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读:</p> <p>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p> <p>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p> <p>师:史铁生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对母亲的承诺,同时也让我们读懂了“身残志不残”才是好好活的人生哲学!同学们,我们是否也该思考思考:四肢健全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活,才算是好好活?</p> <p>附板书:</p> <p>秋天的怀念</p> <p>怀念</p> <p>“我” 三次看菊花 母亲</p> <p>关爱</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A版语文六年级下:《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