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02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9

<p align="left"></p><p></p><p>《羚羊木雕》教学设计</p> <p>【设计理念】</p> <p>1.立足小说故事内容,紧扣小说情节发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p> <p>2.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说出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p> <p>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p> <p>4.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守住语文教学的根。</p> <p>5.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练笔”,让学生有话想说、能说。</p> <p>【教学目标】</p> <p>1.根据课文语境,说出“自作主张、仗义、形影不离、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p> <p>2.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说出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p> <p>3.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p> <p>【教学重点】</p> <p>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p> <p>【教学难点】</p> <p>插叙手法的作用。</p> <p>【教学方法】</p> <p>1.教法:朗读法、启发式、问题法、推断法。</p> <p>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做批注。</p> <p>【教学课时】2课时</p> <p>【教学准备】</p> <p>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弄清生字读音、字形、意义;弄清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p> <p>【教学过程】</p> <p>第一课时</p> <p>一、导入新课</p> <p>1.诗句导入。</p> <p>友谊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p> <p>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p> <p>友谊是一首飘荡的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慰藉。</p> <p>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友谊引发的一个故事——《羚羊木雕》。</p> <p>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p> <p>⑴孩子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检查检查。</p> <p>⑵提出问题: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学生回答。</p> <p>提出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试着回答或有回答的欲望。)</p> <p>二、研读课文1——10自然段</p> <p>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并注意“我”和妈妈的神态、动作。</p> <p>2.分角色朗读课文1——10自然段,读后说出写什么?</p> <p>⑴学生读课文。</p> <p>⑵说出该部分写什么:妈妈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送给万芳了。(PPT:追问木雕)</p> <p>3.评说文中人物。你从文中的语句中读出妈妈怎样?我怎样?说明理由。</p> <p>⑴妈妈:从“妈妈的问话咄咄逼人;妈妈的神态、动作”,读出妈妈严厉。</p> <p>将妈妈的问话连起来读,读出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语气咄咄逼人;</p> <p>抓住妈妈的神态、动作:“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手搭在我肩上。”感知妈妈严厉。</p> <p>(板书:妈妈 严厉)</p> <p>⑵“我”:</p> <p>读“我”的回答,注意读得低沉、小声,读出“我”的心虚。</p> <p>抓住“我”的神态、心理、动作:“心怦怦地跳;小声地说;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声音有些发抖。”读出“我”害怕,读出“我”无奈。</p> <p>(板书:我 心虚 无奈)</p> <p>4.推想故事的发展。</p> <p>⑴妈妈为什么那么严厉?我又为何那样害怕和无奈呢?从中你可知道什么?(木雕十分珍贵)</p> <p>⑵故事就在妈妈追问木雕下落过程中发生了。(PPT:发生)</p> <p>⑶请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p> <p>(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p> <p>三、研读课文11——24自然段</p> <p>1.要求学生读课文11——24自然段,读后说出发生的是什么事情,验证自己的推想。</p> <p>(学生说出该部分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想。)</p> <p>(肯定学生的推想,说出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了。)</p> <p>(PPT:逼要木雕 发展)</p> <p>2.研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p> <p>⑴研读“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p> <p>注意读出“妈妈”语言的语气(抓住感叹号),注意妈妈的动作、神态。(读出妈妈坚决和软硬兼施。)</p> <p>(板书:坚决、软硬兼施)</p> <p>⑵研读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根据爸爸的神态、动作、反问句,读出爸爸的冷酷和不可抗拒。)</p> <p>(板书:冷酷 不可抗拒)</p> <p>⑶研读“奶奶”的语言。(读出奶奶善解人意。)(板书:奶奶 善解人意)</p> <p>⑷研读“我”语言,注意读出“我”的语气。(读出我的无奈)</p> <p>⑸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强调语气、语速。</p> <p>3.这一读,我们将课文17——23自然段给忽略了,那这几个段写了什么?在文中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p> <p>⑴回忆“我”和万芳之间发生的事情,万芳是“仗义”的朋友。</p> <p>⑵在文中,这部分不可省略,既交代了“我”送木雕给万芳的原因,又让故事内容生动,还让读者觉得有人情味。</p> <p>(板书:交代原因 内容生动 有人情味)</p> <p>这种叙述方法叫插叙。(板书:插叙)</p> <p>四、总结和推断</p> <p>1.总结课文1——24自然段内容;总结人物特点;总结插叙手法的作用。</p> <p>2.故事因妈妈的追问而发生,故事在妈妈、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发展,接下来故事将进入激动人心的环节,请大家推想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预测那时“我”的情形。</p> <p>学生推想,学生预测。</p> <p>3.下节课我们一同研读文本。</p> <p>五、作业</p> <p>课余读课文,验证自己的推想。</p> <p>第二课时</p> <p>一、复习导入</p> <p>1.复习故事的发生、发展,回忆文中人物形象。</p> <p>2.说出猜想,揭示文章因为发生、发展的推动作用,小说将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要木雕。</p> <p>(PPT:要木雕 高潮)</p> <p>二、研读课文25——35自然段</p> <p>1.抓住“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读出我的难为情。(板书:难为情)</p> <p>抓住万芳的动作、语言、神态读出万芳的不解。(板书:万芳 不解)</p> <p>抓住阿姨的语言、动作,读出阿姨的凶狠、泼辣。(板书:阿姨 凶狠 泼辣)</p> <p>2.抓住环境描写,读出“我”的伤心和风雨无阻;感受大人们对小孩的伤害和物质利益。</p> <p>3.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p> <p>4.推想故事的下个环节。</p> <p>我虽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绪翩翩,我担心友谊,我怨恨父母的不仁义。</p> <p>三、研读课文36——38自然段</p> <p>1.根据学生的推想,揭示故事结局。(PPT:要回木雕 结局)</p> <p>2.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心情不好)</p> <p>3.万芳的仗义和我的伤心以及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p> <p>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p> <p>1.总结全文:故事内容的递进,小说情节的发展。</p> <p>(PPT出示故事内容的递进。)</p> <p>(PPT出示:文似看山不喜平)</p> <p>2.“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就这句话展开讨论。</p> <p>我:做事不三思。</p> <p>父母:不理解人,物质利益。</p> <p>3.你或许也有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看待的又是如何处理的?用简短的话表达出来。</p> <p>五、作业</p> <p>练笔:___,我理解了</p> <p>【板书设计】</p> <p>羚羊木雕 张之路</p> <p> 妈妈 严厉 坚决 软硬兼施</p> <p> 我 心虚 无奈 难为情 </p> <p> 爸爸 冷酷 不可抗拒 交代原因</p> <p> 万芳 仗义 不解 插叙 内容生动 </p> <p> 奶奶 善解人意 有人情味</p> <p> 阿姨 凶狠 泼辣 </p> <p align="left"></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