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19 19:00:01

羚羊木雕板块式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p align="left"></p><p>上课之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是课堂过程。 </p><p>[学习目标]: </p><p>①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p><p>② 是非辩论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p><p>③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想认识。 </p><p>课堂思路三个板块: </p><p>分角色朗读——家庭辩论——问题探究 </p><p>[学习重点]: </p><p>在朗读讨论辩论中提高思想认识。 </p><p>[学习过程]: </p><p>一、导入新课 </p><p>(板书)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马克思 </p><p>二、学习过程: </p><p>1、分角色朗读。(板块一) </p><p>说明:课文较长,如果让六七个人一气读下来,只给较少学生提供机会,难以带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p><p>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进行分组展示性朗读。 </p><p>(1)~(17)4人;(18)~(23)3人;(24)~(25)3人;(26)~(38)4人。比比哪个小组读的好。 </p><p>说明:学生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小组内部稍作讨论分工后,出现了争先恐后的场面。 </p><p>要求其他学生: </p><p>(1)、听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p><p>(2)、对朗读语气作出评价。 </p><p>说明:每个小组朗读后,其他学生稍作评点。评点作用是:不断修正语气处理的失误,揣摩每个人物出场时应有的语气态度。下面准备朗读的小组同学步步受着启发。妈妈的泼辣、严厉,奶奶的无奈,“我”的伤心……人物的神情、语气全读出来了。出现越读越好的局面。下面听的同学,对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这为下一环节——辩论赛打下了基础。 </p><p>2、家庭模拟场景辩论。(板块二) </p><p>假如,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你的父母会怎么说?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小组进行展示。 </p><p>分组展示: </p><p>组1: </p><p>父:你去把那羚羊木雕要回来!(命令) </p><p>女:不去!你不是已经给我了吗?(倔强) </p><p>父:给你是让你玩玩的,也没说让你送人。那么贵重的东西,能买好多钱呢!快去要回来。(生硬) </p><p>女:就不去,给人家的东西再去要多难为情。(噘着嘴,坚持自己的立场。) </p><p>父:这样吧,我给你这支金色的钢笔,你去换回那羚羊木雕,怎么样?(语气有些缓和) </p><p>女:我才不要这钢笔!要换你去换,我可不去。(坚决) </p><p>父:你不去换,那我去! </p><p>学生评论: </p><p>学生1:女儿在坚决维护自尊,不肯破坏珍贵的友情。父亲重财轻义,完全不给女儿面子。 </p><p>学生2:这个羚羊木雕那么贵重,父亲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孩子,不要一味固执,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 </p><p>组2:(这个组进行了创造性表演) </p><p>儿:(喊道:)我要把那“笔记本”给要回来! </p><p>母:孩子,别要了……会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当初为什么给人家的? </p><p>儿:当初……那是一时冲动,现在,我又反悔了。(不懂事的样子) </p><p>母:孩子,可不能为了一件东西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妈妈小时候就是因为不注意团结同学而从小就很孤独。你可要三思而后行啊!(语重心长) </p><p>儿:我不管!我只要我的“笔记本”。(蛮横无理,跑下。) </p><p>(换场景)儿子与同学妈妈。 </p><p>儿:阿姨,你儿子抢了我的“笔记本”! </p><p>阿姨:是吗?(吃惊)看我不揍他! </p><p>(儿子回来了,另一学生上。) </p><p>同学:(委屈地)是他送给我的…… </p><p>儿:是他抢了我的。(恶人先告状) </p><p>同学:不是……(有口难辩) </p><p>阿姨:还不快还给人家!小心我揍你! </p><p>学生评论: </p><p>学生1:这是个重义轻财的妈妈,现身说法,非常希望儿子能与同学建立真挚的友谊。而这个儿子,却很不领情,而且撒谎,不诚实,在长辈面前也没礼貌。学学生2:要是在生活中,这个孩子真的这么做的话,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的。 </p><p>3、问题探究。(板块三) </p><p>(1)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p><p>(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p><p>(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p><p>(4)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写法探究) </p><p>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p><p>学生1:大人和孩子都应该退一步想想。大人要站在孩子角度,替孩子想,就不会逼着孩子去要那羚羊木雕;孩子呢?也要退一步,替父母想想,贵重的物品不能善自作主张。 </p><p>学生2:很明显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孩子的。文中含蓄地批评了“妈妈”的过于严厉和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不管怎么说,友谊最珍贵。 </p><p>最后我总结说:“以后,大人和孩子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凡事先商量,避免造成一些矛盾。 </p><p>同学们都一致同意。 </p><p>附: </p><p>学案设计: </p><p>23、羚羊木雕 </p><p>一、学习目标: </p><p>(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p><p>(2)是非辩论赛,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p><p>(3)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思想认识。 </p><p>二、学习过程: </p><p>1、检查预习: </p><p>(1)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p><p>(2)给加点字注音: </p><p>犄角寒颤脸颊贪婪伤疤怦怦衣兜 </p><p>木雕树杈裁缝羚羊仗义允许攥着 </p><p>2、分角色朗读课文。 </p><p>3、模拟场景辩论:假如,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你的父母会怎么说?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小组进行展示。 </p><p>甲方:父母乙方:孩子 </p><p>要求:(1)注意观点明确,摆事实讲道理。 </p><p>(2)根据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p><p>4、问题探究: </p><p>(1)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p><p>(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p><p>(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p><p>(4)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么布局的?写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物是怎样巧妙安排的?(写法探究) </p><p></p><p>课堂设计理论依据分析: </p><p>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到文本的理解中来,尤为重要。本课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学生十分喜欢的朗读形式,使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一班学生们富有表演的天赋。在讨论课文时他们往往激情高涨乐此不疲,令讲课的老师也很受鼓舞。平时,语文课上师生均是眉飞色舞,读书声是如雷贯耳,各抒己见更是争先恐后。每逢讨论,我和学生没有了年龄差距,在畅所欲言中节外生枝、浮想联翩、驰骋千里之外又回到课文中来,这是一帮语感很好的孩子,见到文字他们的眼光能够闪闪发光,表演起课本情景剧来更是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陶醉其中。因此,本课所采取的分角色朗读、模拟情景辩论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上学生十分投入,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入情入境的表演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p><p>二、关注生活相似积累,激活学生的个性经验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巧用学生生活中的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可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从而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本课所设置的辩论:假如,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你的父母会怎么说?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小组进行展示。就是让学生对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阅读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化、系统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p><p>三、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就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几道探究题的设置本意即在此。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走进文本、读文悟象、感受体验,又要能跳出文本、引入生活、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羚羊木雕板块式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