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课例分析
<p align="left"></p><p></p><p>《金色花》课例分析</p><p>教学目标:</p> <p>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p> <p>2、以读代讲,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情感。</p> <p>3、向课外读本及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p> <p>教学设想的理由与过程的记录:</p> <p>一、歌曲《妈妈的吻》导入 ,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p> <p>导入 语: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20年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p> <p>有一个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人便是泰戈尔。</p> <p>二、学生利用预习准备的资料介绍泰戈尔,并让其他学生补充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简单途径。通过老师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白怎样甄别手头上的资料有用还是无用,怎样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最后老师再出示一份泰戈尔的简介。</p> <p>三、解读课文。多读少问,以读代讲。</p> <p>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p> <p>在朗读设计过程中,我安排了三次读全文:</p> <p>“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的朗读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p> <p>学生这样评价朗读,可见,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p> <p>第二次是自由朗读,希望他们能把刚才评价过程所理解的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自由朗读看起来有点乱,其实比全班齐读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p> <p>“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p> <p>“我不告诉你,妈妈。”</p> <p>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p> <p>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非常担心着急,此刻一见孩子,什么心情?”</p> <p>2、“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强调?”</p> <p>3、“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p> <p>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p> <p>5、“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回答妈妈的话,这算撒谎吗?还应该带一点什么语气?”</p> <p>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并用朗读表现这种爱。</p> <p>最后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爱意。</p> <p>四、转入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p> <p>如果说课文《金色花》是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的倾诉,那么《审判官》就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母与子的情感本来就是交流的、互动的,《审判官》刚巧可以补充《金色花》中母爱的隐蔽。更妙的是,这首诗直白明了,让学生听一遍朗诵,不必老师指点,他们就能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来的理解,效果自然会更好。此刻安排老师配乐朗读,掀动学生的心潮。</p> <p>转入语:大爱无声,孩子为什么默默地爱着妈妈?看看这首诗,也许能更充分理解这一点。</p> <p>五、借学生对母爱感恩戴德之机,借学生对母亲满怀爱意之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p> <p>过渡语: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心声,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写照,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p> <p>学生自由想象:</p> <p>“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p> <p>“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p> <p>“我要变作妈妈的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p> <p>“我要变作妈妈的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p> <p>“我要变作…………“</p> <p>至此,学生的想像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出来,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广。</p> <p>六、对《金色花》手法的探究:</p> <p>过渡语:现在我们可以归结一下,《金色花》究竟是怎样打动了读者?它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p> <p>“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p> <p>七、扩展视野,了解泰戈尔的其他“母爱“诗篇。</p> <p>过渡语:就是这些,足以使泰戈尔的诗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让我们打开自读课本中泰戈尔的其他诗篇,再感受大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爱与美的境界吧。</p> <p>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乐朗读其中一首诗,并简单说说理由。</p> <p>八、总结收尾</p> <p>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p> <p>课例自我评价:</p> <p>一、本课例打破了常规,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大文豪泰戈尔的纯真情怀。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成功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p> <p>二、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比较阅读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p> <p>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能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在这堂课上,使用得自然巧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有一箭双雕之妙。</p> <p>四、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金色花》手法探究”一处的设计,就破坏了整堂课的诗意美,与前后都格格不入;我设计它的初衷,是怕对课文有把握不全之嫌疑,没有想到,反而成了“画蛇添足”。再比如学生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喜欢的理由流于应付,朗诵时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能否改成欣赏老师朗读?最后,最大的一处失误应该是切入点的问题,因为一堂课能否出新,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从哪里切入。如果当时能巧妙地从母子对话中切入,再探讨全文的内容与情感,应该会比先整体感知再分析精彩语句要独特一些吧。</p> <p align="left"></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