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同步达纲练习
<p align="left"></p><p></p><p>《〈世说新语〉两则》同步达纲练习</p> <p>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p> <p>A、撒盐空中/差可拟。B、待君/久不至,已去。</p> <p>C、陈太丘/与友期/行。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p> <p>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与”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p> <p>A、与儿女讲论文义。</p> <p>B、为一说,使与书俱。</p> <p>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p> <p>D、陈太丘与友期行。</p> <p>3、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p> <p>A、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p> <p>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p> <p>C、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p> <p>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p> <p>4、选择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p> <p>⑴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p> <p>A、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我父亲正午没到,就是不相信你。”</p> <p>B、元方说:“你跟我父亲期望正午相见,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p> <p>C、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应该是不讲信用。”</p> <p>D、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p> <p>⑵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p> <p>A、(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p> <p>B、(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这件事委托给别人而自己离开了。</p> <p>C、(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最后却把这件事推掉了而自己走了。</p> <p>D、(你父亲)不是人啊!期望和别人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p> <p>5、下列语句中省略不正确的一项是()</p> <p>A、工之侨得良桐焉,斫(桐)而为琴。</p> <p>B、友人惭,(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p> <p>C、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p> <p>D、(食马者)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 <p>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p> <p>A、元方用自己的行为“责备”客人的“无礼”与“无信”。</p> <p>B、责骂完友人,心里有些害怕,赶紧头也不回地回自己家去。</p> <p>C、元方不懂礼貌,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p> <p>D、表现了他的聪敏,赶紧离开,不给友人以辩解的机会。</p> <p>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p> <p>人主之患</p> <p>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p> <p>(选自《荀子》)</p> <p>⑴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p> <p>口行相反:_____________却贤:_____________</p> <p>明其火:_______________不肖者:___________</p> <p>务:___________________</p> <p>⑵下面是“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的四句译文,请把正确的一句选出来()</p> <p>A、国君的毛病,不在于不讲使用贤才,而在于不必使用贤才。</p> <p>B、国君的毛病,不在于不讲使用贤才,而在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p> <p>C、国君的毛病,是不讲用贤不在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也不在乎。</p> <p>D、国君的毛病,在于不讲使用贤才,在于不去真正使用贤才。</p> <p>⑶把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并指出两个“之”字的含义。</p> <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p>⑷下列与“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中的第二个“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p> <p>A、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p> <p>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p> <p>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p> <p>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 <p>⑸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 <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p>【参考答案】</p> <p>1、A</p> <p>2、C</p> <p>3、B</p> <p>4、⑴D⑵A</p> <p>5、C</p> <p>6、A</p> <p>7、⑴口行相反: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p> <p>却贤:退避贤人。</p> <p>明其火:把火燃得亮亮的。</p> <p>不肖者:不贤的人。</p> <p>务:必定做到的。</p> <p>⑵B</p> <p>⑶假如有能表现出其美好德行的国君,那么天下人归附他就像鸣蝉飞向明亮的火光一样。第一个“之”指的是人主,是代词;第二个“之”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 <p>⑷B</p> <p>⑸表现了荀子希望国君能“以德服人”,尚贤任能的“王道”思想。</p> <p align="left"></p><p></p>
页:
[1]